1905電影網專稿65歲的女兒罹患阿爾茲海默症,85歲的母親将如何面對,并如“母狼”一般守護女兒的生命與尊嚴?電影《媽媽!》講述的正是這樣一段關于母女在生命盡頭用愛抵抗遺忘的感人故事。
在當下的市場中,兩位老年女演員擔當主角的電影實屬罕見,真正聚焦阿爾茲海默症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但這些都是導演楊荔鈉的堅持,借由這個非常規的母女故事,她想喚起人們對阿爾茲海默症患者及家庭的關懷,繼而探讨人們究竟應該以何種姿态面對老去與死亡。
戲外,她也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突破市場和觀衆對女演員的成見。“吳老師和奚老師證明了,年齡不是女性的限制,更不是女演員的限制,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可以光芒四射。”
最終,憑借細膩動人的情感表達和兩位演員的精湛演繹,《媽媽!》已成為檔期内綜合評分最高的影片之一,票房也一路穩步上升。導演與演員的這場“冒險”正在得到越來越多觀衆的認可與回饋。
如何将阿爾茲海默症題材拍得真實動人?兩位“珍寶”一般的女主角怎樣為人物增色?如何理解影片中的母女情與生死觀?對話《媽媽!》導演楊荔鈉,聽她講述關于電影與“老去”的故事。
(以下為導演楊荔鈉自述,根據采訪整理)
談阿爾茲海默症
“如果忘記了,還算不算來過這個世界?”
拍上一部作品《春潮》的時候,我就創作過一個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角色,但最終沒有用在電影裡。我覺得這個疾病有一點是特别傷感的:“如果我們什麼都忘了,還算不算來過這個世界?”
在中國,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例正在逐年上升,病患的年齡也日趨年輕化。
我也想通過這樣一部作品,讓全社會更好地關注到這個人群,當它來勢洶洶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好準備去應對?
為了準确地呈現這一病症,我看了很多國外阿爾茲海默症題材的影片,也在抖音上關注了很多這樣的群體,比如片尾短片裡呈現的那些。
影視作品中對這一疾病的呈現并不少,在同類題材中如何拍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特點,尤其是關于“迷失”,關于我認不出你,都是相同的症狀,怎樣把這些特征差異化,我們做了大量的功課。
同時,我們也有來自天壇醫院的專業醫學顧問,在認知障礙和帕金森兩種疾病方面,她都是專家。我們從劇本的最初階段到完成之後都會向她請教确認:女兒所有的表現是不是符合阿爾茨海默症的病症。
我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不會說我拍攝這一題材有消費苦難和疾病的嫌疑,因為我确實不想這麼做。在生活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太多的殘酷,那些雖然是現實的寫照,但是我們不一定要把它們原封不動地搬過來,電影需要一種再加工。
我想講述的是如何在日常的瑣事中,保護生命的尊嚴,這些命題正是當下所需要的。
談母女
“疾病讓她們重新認識了一次”
這部戲裡的母親與女兒,她們的角色是互換的。發病之前的女兒是學理科的,有潔癖和強迫症,要把整個家和生活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就連園子裡種的菜都是一條一條,規規矩矩的。
同時,她也是沉默寡言的,一日三餐都吃最簡單的,還要做大量義工,不讓自己休息,也沒有婚姻,沒有小孩,是她自己把這扇門封閉掉了。
這種設定是我之前就很笃定的想法,隻有這樣,人物在發病之後才會形成劇烈的反差。你看,最後女兒也變得特别調皮,笑容特别燦爛,像媽媽的女兒一樣露出童真。
反過來,母親也是這樣。媽媽是文學教授,喜歡花和詩歌,一開始經常像小孩一樣求關注,求抱抱。
但當她知道女兒生病那一刻,馬上就像“母狼”一樣,原來不吃的飯也吃了,不吃的藥也吃了。
因為她知道,未來還有更殘忍,更不可預知的風暴在等着她們,所以她要讓自己馬上好起來,在女兒面前保持樂觀,這都是母愛的本能。
媽媽不也說嘛,“就像我們重新認識了一次,比之前枯燥的生活更有趣。”
發病之前,她們在生活中幾乎沒什麼交流,得病後,反而有很多話說,女兒甚至對媽媽講出了不可能開口訴說的秘密。
我想母親能對女兒做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女兒最感激的方式,可能就是保留她的尊嚴和體面。
我認為這個東西特别重要。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也希望我的小孩也能像這個媽媽一樣。生老病死我們都會經曆,但怎樣面對疾病,面對老去,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功課。
還有很多人不理解文淇飾演的周夏,其實透過這個角色,我想闡述的是一種代際關系。
周夏最後帶回來的也是一個女兒,生命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下來。
奚美娟飾演的馮濟真和周夏之間的關系是雙向救贖的。當她看到周夏犯錯誤的那一刻,也想到了曾經的自己。
馮濟真沒對周夏說過一句話,但她的目光其實在說:不管怎樣,我都信任你,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周夏也感受到了這一切,所以人生開始走上了正軌。
借由這部電影,我也想喚回人性中美好的部分——無論你是不是我的家人,我都願意在你需要的時候去理解你,關懷你,幫助你。
談演員
“她們就像珍寶一樣”
寫劇本時,這兩個角色在我腦海中還僅僅是一個想象,但當我見到她們的時候,就一下子具象了起來。
無論戲裡還是戲外,吳彥姝老師都是小小的身體,卻散發着巨大的能量。她很多時候都讓我“驚訝”,比如能做一字馬,小燕飛,比如我不喊“咔”,她就真的從打破的窗戶爬了進去。
她的“才藝大比拼”還不止這些。她學過日語、法語等好幾種語言,還有倫巴舞、恰恰舞都學得特别快。
最後,她還會扶着女兒的手寫毛筆字,我就說:吳老師,請您告訴我,您還有什麼不會的?要說印象最深的戲,超市裡打人那場對兩位老師而言真的特别不容易。因為生活裡,她們是不可能做這些動作的。
我們很少有一場戲需要拍好幾遍的時候,但吳老師打人那場戲卻拍了好幾遍,就是因為她打得太輕了,不夠真實。
最後奚老師看到媽媽被人攻擊,出于對母親的保護,也撲到了那個人身上。我就對奚老師說,你一定要狠狠地踹他一腳,但說了好幾遍,奚老師也沒能做出我們說的那種“踹”(笑)。
還有就是那場雨中的戲,奚老師身體特别弱,我們一開始都很擔心她淋雨會凍着,但最後很幸運有陽光照出來,幫了很大的忙。
母親看到女兒的病情突然惡化,尤其是咬了她的那一刻,她真的很崩潰,因為這是之前從來不會發生的事,兩位老師的表演都非常讓人揪心。
我相信母親的絕望也是觀衆的絕望,但女兒反倒從那一刻起,放下了人生所有的重負。
兩位老師都是非常有經驗的演員,也是有深厚的舞台功底和戲劇功底。她們用表演給電影增加了很多的魅力和色彩。
我一直說很感恩她們,她們就像珍寶一樣,如果失去誰,電影都不完美。
談老去
“年齡不是女性的限制”
寫劇本的時候,我是很笃定地要拍這個年齡段的故事,因為少年、青年、中年很多人都拍過,但很少在大銀幕上見過,雙女主都是老年演員。
這也是我做這部電影的意義。我們一直都在探讨女演員或女性的危機,女性到四五十歲了可能就不會想談戀愛,女演員到四五十歲就開始演媽媽、演奶奶。
這可能來自于社會的壓力,但我認為這些标準都是可以被重新界定和探讨的。
我覺得吳老師和奚老師做到了,她們證明了年齡不是女性的限制,更不是女演員的限制,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可以是光芒四射的。
我也看到各種平台上有很多年輕人留言:我們老了,能像她們一樣嗎?這是大家的一種願望和欣賞,認為這樣老去是完美的。
但我認為“老去的方式”沒有标準答案,生命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美。
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老人,也是因為他們無論是男是女,從事什麼職業,到了晚年都會呈現出一種非常良善的姿态。
他們臉上的皺紋會告訴我們,他們比我們見過更多的世面,他們看人的眼神,也充滿了友善與平靜。
再說回周夏,我為什麼不叫她别的名字,因為人生就是這樣周而複始,在四季回輪,日夜更替的時光中流轉。
就像我們搭建的那些花園,那所房子一樣,像個老靈魂,屹立在那兒,訴說着一家人所有的悲歡喜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