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的小國寡民

老子的小國寡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0:31:22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1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2

  • 圖片來自網絡:老子悟道。
  • “老死不相往來”語出《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讀《老子》應該聯系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核心,老子的思想就是“無為”,《老子》的核心就是“無為而治”。在這裡,老子樸實無華的闡述,卻折射出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一是“無為”,二是“獻策”。
  • 基于此,首先應該搞懂什麼是“無為”:
  • 如果認為“無為”就是不作為,那就太幼稚了,“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意即"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無為"是一種态度和方法論,“無不為"則是指“不妄為”所産生的結果。這和老子所雲“為無為,而無不治",意思相通,即以“無為的态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态勢,尊重自然規律。凡事皆有規律,隻能順應規律,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可見,老子并不反對努力而“為”,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人類社會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争奪,就是說“為而不争”。
  • 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着對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深刻理解,正如《老子》所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順其自然,樹立一種超脫的、忘我的思想,無私,無欲,利于他人,達到了“無為”境界,則“為無為,而無不治”。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3

  • 圖片來自網絡:摘屏圖。
  • 言歸正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
  • 首先,隻有“小國寡民”,天下方能消除戰禍,人們方能“安其居,樂其俗”。
  • 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天下大亂,諸侯混戰、胡作妄為、貪得無厭……過度"有為"、“妄為”,老子看到了"有為"的禍害己經非常嚴重,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到處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慘像……國大心大,稱王稱霸,才是“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的禍根,為了消除這一根源,唯一辦法就是消除諸侯“有為”的能力,那就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消除了戰禍,才會“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國雖小,但民能“安其居,樂其俗”,沒有來自過多統治者的“有為”、“妄為”的壓迫和剝削,百姓生活輕松、自在、富足。
  • 其次,“小國寡民”,“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實則乃老子“無為而治”的極樂境界。
  • 在老子看來,“無為而治”的極樂境界,肯定是沒有諸侯“有為”而發動戰争的,那樣,就會讓百姓流離失所、苦難不堪。正所謂“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在老子看來,“無為而治”的極樂境界,肯定是沒有國家“有為”而引發動亂的,國家雖小,但都平等相待、互不幹涉而和平共處;百姓雖親,但都各安己國、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正所謂“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老子看來,“無為而治”的極樂境界,肯定是沒有統治者“妄為”而欺壓百姓的,為政者應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正如《老子(第五十七章)》所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國家在以上三種(無戰争、無動亂、無壓迫)“無為”狀況下,國家就達到了“無為而治”,正如《老子》所雲“為無為,而無不治"。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康幸福。真所謂,“小國寡民”,“雞犬相聞,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雞犬相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安互助,自給自足,其樂融融,好一派“田園樂土”。
  • 最後,雖隔千年,老子、陶公(淵明)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陶公終于找到了“世外桃源”,圓了陶公的夢想,實現了老子的理想(“無為而治”)……可是,美好總是昙花一現,現實終歸是現實!
  • 《桃花源記》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4

  • 圖片來自網絡:老子靜思。
  • 言歸正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老子用“無為而治”的理想為統治者“獻策”。
  • 首先,要想實現“無為而治”的目标,必須削弱諸大諸侯國“胡作非為、貪得無厭”的擴張而“有為”的能力。
  • 這就要求對諸大諸侯國“分而化之”,也就是說“小國寡民”的策略,即将諸侯國的土地細分給其子孫,這樣“子傳孫,孫傳子”,諸侯國就愈來愈小,天子不用殺伐,就能輕而易舉地控制天下諸侯,從而達到“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政治目标。正所謂:“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 其次,老子所處時代乃春秋晚期,天朝周室已無力實施老子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政治主張,但老子的這種智慧卻萬古長存,為後人提供了無窮智慧。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從其計”。
  • 漢武帝下達推恩令後,許多諸侯王的庶出子嗣也受到了封列侯的機會,不少諸侯國從一個大整體分成了若幹個。當時列侯的土地是歸朝廷管轄的,所以王國分為侯國後,王國的土地縮小而中央管理的土地擴大。這變相的削減了諸侯王的權力,而朝廷的管理的地域擴大。這種制度,一代一代推行,諸侯國越來越小,不動幹戈,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削藩的目的。之前,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多次削藩,不是引起武裝叛亂,就是諸侯聯合對抗中央,這種過激的“有為”策略都沒有收到效果;而推恩令卻徹底改變削藩難的境況,這的确得益于主父偃的“推恩令”,其實,這也是老子“小國寡民”策略的延伸,也正是老子的“為無為,而無不治”智慧的寫照,更是“為無為,而無不治”的光輝典範。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5

  • 圖片來自網絡:老子歸田。
  •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乃“儒”、“佛”、“道”。如果說“儒” 從“孝”,“佛”向“善”;那麼,“道”慕“忠”。上忠國家,下愛黎民,中奉規律。“為無為,而無不治”,乃報君忠國;“無為而無不為”、“為而不争”,安民撫民,則心系黎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遵循規律,奉規律為“道”的最高境界,忠于規律(“無為”),不觸犯規律(“不妄為”),則“沒有辦不成的事情”(“無不為”),則“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無不治”)……“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而無不治”,這就是道聖老子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和無窮智慧。

老子的小國寡民(老子的世外桃源)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