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一篇“ 先進篇 ”,本篇主要闡述了孔子對學生們的教誨之詞和相關事件。
回顧上文“《論語》: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讀到子張來問孔子善人之道。
善人,就是沒有跟随别人的腳步學習,而不從惡的人。
孔子說,本性善良的人,雖然不踩着别人的足迹走,但他的道德學問也難以精深入室。
孔子認為,要使自己的道德學問達到高深的境界,首先必須向前人學習,踩着成功者的腳印前進。
否則,就找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應走的正确道路。
循着前人走過的成功道路前進,能夠少犯錯誤,避免走歪路而節省時間和力量。
後讀到孔子說,有些人看起來言辭誠懇,謙謙君子,但是從表面來看,還是難以分辨真假。
這段是一句感歎話,說人是複雜的,内心的真假是不好考察的。
而要看清楚一個人,要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做事的目的、所追求的目标,看明白這些,這個人就不好隐藏了。
總體來說,言行一緻才是真君子。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隻會說而不去做,這樣的人難以成為君子。
接下來這章,是一段很有名的對話。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過人。
“子路問:“聽到了應當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嗎?”
孔子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聽到就立刻去做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好勇勝人,所以我要壓壓他。” ”
孔子因材施教,就是出自這個典故,這段對話就是最好的例子。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有一天子路來問孔子,一個人聽到了道理,是不是就要去做。
孔子回答子路說:“你家裡還有父親,哥哥,憑什麼聽到就要去做呢?”
孔子告訴子路,聽到道理,先要與父兄商量一下再去決定要不要做。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冉有也來問了一個同樣的問題,說聽到一個道理就要去做嗎?
孔子回答冉有說:“覺得有道理就去做吧。”
孔子告訴冉有,聽到一個好的事情,覺得有道理就去做吧。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站在旁邊的公西華看到了這一幕,就疑惑了。
說:“子路來問,聽到道理就要去做嗎,你說要他去問問父兄;冉有來問同樣的問題,你卻說他去做就好,兩個同樣問題,不同的答案。我感到很疑惑,想問是為什麼?”
孔子說:“冉有,性格比較猶豫,做事不夠積極,我就給他加把勁,讓他去做就好;而子路呢,膽子大,特别莽撞,什麼都想去摻一腳,經常惹禍,所以我讓他退一下,思考下。”
子路的剛強魯莽,勇敢好勝,是出了名的,孔子總是擔心他因為勇敢而喪命。
所以,子路問“事情聽到了就去做嗎?”這個問題時,孔子給予了否定的回答。
而冉有性格内向,沉靜寡言,且膽小退縮。所以,在冉有問同一個問題時,孔子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其實,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