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自過橋米線以湯料上乘、佐菜豐富、吃法獨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著稱,被郭沫若譽為“雲南食品中一朵瑰麗的山茶”。2015年,蒙自過橋米線傳統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過橋米線曆史傳說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着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于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生喟然:“賢妻每日過橋,此膳可稱為過橋米線。”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制作工藝
蒙自過橋米線分為米線、高湯、拼盤三個主要部分。米線是基礎、高湯是靈魂,拼盤輔料則是米線的生命。
米線:精選優質的稻米,經過經清洗、浸泡、粉碎、和面、擠壓成型、冷卻、幹燥、包裝等工藝制成米線。
高湯:排骨、雞、鴨洗淨,斬成大塊,分别放入沸水,滾去血沫,撈出沖刷幹淨。與拍散的姜塊、雲南火腿一同放入大砂鍋。加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煨制60分鐘以上,加入調味鹽。制成濃白外飄一層明油的過橋米線高湯。每天淩晨3點起床熬煮高湯,選上好的排骨、筒子骨、五花肉、雞肉放在大鍋中熬炖,“一邊揮動大勺攪拌,一邊拿撈勺撈出白沫,足足熬制5個小時。”這是過橋米線非遺傳承人王麗珠傳承自父親的“秘方”。
拼盤輔料:各種優質肉類、鹌鹑蛋和新鮮蔬菜、外加些許菊花點綴能讓過橋米線既亮眼又美味。
傳承與發展
2015年,過橋米線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了“中華名小吃”稱号,蒙自過橋米線享譽各地,深受各族人民喜愛。蒙自過橋米線一直在創新發展、與時俱進,現已有清真過橋米線。還衍生了獨特的文化,據了解,蒙自自2009年起已成功舉辦9屆過橋米線節。另外蒙自還建有過橋米線博物館和“蒙自過橋米線小鎮”。(來源:雲南文明網 蒙自市創文辦供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