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嚴麗 嚴曉博 陳韫萌
辦公桌上,除了電腦别無他物;
手機裡,日曆和備忘錄設置了雙重提醒;
中午隻在辦公室吃份沙拉,在行軍床上休息半小時……
高效和自律,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特聘教授曾超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他帶的第一個博士生何虹毅用“極緻男”形容他:“曾老師在工作上是極緻的嚴謹、嚴格,在生活上應該是另一面。”
為何“應該是”?記者不禁好奇。随後,在曾超自曝的“槽點”中找到了答案。
“我是個幾乎沒有生活的人。”曾超說,他把每天分為早、中、晚3個時間段使用,每周21個時間段中隻留2至3個給生活,其餘全部給了工作——骨關節炎的臨床防治與轉化醫學研究。
(曾超。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辜鵬博 攝)
與國際指南“唱反調”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疾病,中國有超過1億患者。
曲馬多,是多年來臨床上最常用的鎮痛藥之一,曾被多個國際權威協會“背書”,被國際骨關節炎診療指南指定為一線鎮痛藥。
可,曲馬多真的安全嗎?
“我的導師、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教授從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許多病人吃這個藥有一定副作用,比如胃痛,甚至會引起并發症。”曾超說。
與權威論斷“唱反調”,自然得拿出令人信服、高質量的研究來。
之後的時間裡,他們通過5項連續傾向評分匹配的隊列研究,來比較接受曲馬多治療與接受萘普生、雙氯芬酸、塞來昔布、依托考昔4種藥物治療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最終發現,曲馬多治療骨關節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相較于其他常用非甾體抗炎藥提高了70%-104%。
2019年3月,曾超作為第一作者、雷光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的原創論著在某國際權威醫學雜志上發表,立馬引起業界轟動。不久後,國際指南被改寫,曲馬多不再是一線藥物,還被貼上了“慎用”的标簽。
“有數據顯示全球10%的骨關節炎患者都服用曲馬多,如不及時予以糾偏,後果可能相當嚴重。”曾超認為,從臨床問題出發,開展科學研究,最後回歸到臨床解決問題,讓更多的人走向健康,是他一門心思做科研的目的。“然而,隻有做頂尖的研究、極緻的研究,才有可能有機會推動這個領域的進步,即使是一點點進步也特别有意義。”
(曾超與同事開會。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辜鵬博 攝)
“隻做第一,不做第二”
曾超年輕,剛滿34歲,可他在科研領域已“出道”11年。從在湘雅醫學院一路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再到國外某著名大學做博士後研究,這一路他走得深、紮得穩。
“學術大咖”“冉冉升起的科研明星”……同事和同行對他好評連連。可他說:“那些所謂的光環背後,受的挫也是刻骨銘心的。”
他曾耗費6年心血完成的一篇論文,在投稿時被拒,原因是審稿人恰巧做了相同的研究,并且最後搶先一步公開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
“那種打擊太大了,沒有創新性的研究等于白做了。我當時特别低落,很久都沒緩過來。”也正因為這種“虧”吃多了、吃怕了,曾超才會嚴格要求科研團隊“隻做第一,不做第二,要做就做到極緻”。每次,與大夥讨論課題時,他追問得最多的便是——“你的研究創新點在哪?意義是什麼?”
從2015年起,曾超和團隊開展了另外一項創新性工作。
他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随機抽取了25個村,每年為當地50歲以上的居民開展以骨關節炎的影像随訪和問卷調查為主的健康體檢。
“上醫治未病。”曾超介紹,“自然人群隊列是明确疾病發生發展軌迹和危險因素的最佳研究類型。建立穩定随訪的自然人群隊列,可研究揭示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和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從而指導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因此,每年隆冬,他和團隊都會組建一支20人左右的調研隊伍背着大量醫療設備和物資走村入寨。
這項研究目前共納入農村居民4080名。“我們已經建成了完整的生物樣本資源庫,目前是世界範圍内涉及關節數最多、臨床信息和生物樣本收集最全面的前瞻性、穩定随訪自然人群隊列,也是骨關節炎領域唯一擁有多組學數據的自然人群隊列。”曾超透露,他們已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腸道菌群失調等是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
曾超告訴記者,目前全球還沒有一種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療骨關節炎的藥物,基本上是以鎮痛為主。“我們希望能研發出可緩解、修複骨關節炎患者軟骨退變、延緩病情進展的藥物,這就是我和團隊未來10年的奮鬥目标。”
[責編:李傳新]
[來源:湖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