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總裡程統計?■本報見習記者 束涵 記者 戚穎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上海地鐵總裡程統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本報見習記者 束涵 記者 戚穎璞
今天,10号線二期、18号線一期南段(航頭站至禦橋站)正式開通初期運營,标志着上海軌道交通全網絡運營裡程增至729公裡。
規模快速擴展的上海地鐵,“十四五”期間如何運營好龐大的路網,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申通地鐵集團副總裁邵偉中看來,作為城市發展的動脈,地鐵承載的不僅是交通價值,也是黃金經濟線。轉型升級的着力點在于三個“一”,即“一張網”“一顆腦”“一座城”,從提升建設運營質量、綜合服務功能和經營效益能級出發,為城市發展注入動能。
一張網:引資源入新城
10号線二期開通前,家在外高橋地區的陳女士就有些按捺不住興奮。這個周末的行程已早早安排好,她打算去五角場商圈逛一逛。換做以前,需要先坐上6号線,經過兩次換乘才能到達,單程花費1個多小時。10号線二期開通後,陳女士不再需要兜圈子,隻需20多分鐘就能直達。
“針對中心城區外圍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上海将加強中心城外圍地區、中心區和重點轉型地區聯系的軌道服務。”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線形成新的溝通路徑,能為市民提供出行便利,也可緩解傳統線路的擁堵。”以在建的14号線為例,它能夠為目前全網客流量第一的2号線分擔部分壓力。
用軌交的“小網”,補充城市聯系的“大網”,這無疑契合了上海空間規劃的導向,即通過交通引導,促進資源流入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加速産城融合。
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補網”還具有更深的含義。2013年,國内首條跨省運行的軌道交通線路——11号線北延伸段誕生。花橋地區受上海“通勤圈”拉動,進入飛速發展期,商業綜合體、小區相繼建起。截至去年7月17日,11号線花橋段三站累計客流量突破1億人次。
一顆腦:能思考可預知
軌交18号線周浦站站廳頂部有一些不起眼的傳感器,對于軌道交通運營卻有着莫大幫助。
上海軌交18号線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奚巍介紹,在新建線路上,這樣的傳感設備無處不在,它們共同連接一個BIM(建築信息模型)管理平台。工作人員通過平台,可實時查看設備信息,一旦發生故障,平台便會提前預警。
在上海地鐵中,這不過是“智慧”的一個縮影。“我們要實現的‘智慧’,概括來說,就是設備會說話、系統能思考、乘客可預知。”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淩翔解釋,“前兩者屬于技術層面,聚焦于提高運維的智能化與效率。這一切的落腳點,還是在于乘客的感知,比如盡可能減少列車故障率,提供列車擁擠度、溫度信息等服務。”
轉型“智慧”,源于城市快速發展的倒逼。随着上海軌道交通高速化、多樣化、網絡化的特征日益顯現,依靠傳統的人力、物力疊加投入,已無法完整解決安全與效率、質量與成本之間的矛盾。
自2000年開始,建設者們“白手起家”,探索如何讓“智慧”概念落地。經城市管理者和專家反複研究論證,“十三五”期間,上海緻力于軌道交通線網檢測和管理系統建設,以及交通大數據共享開放和應用,推動地鐵整個鍊條乃至整個結構體系升級叠代。
2019年,上海地鐵“信号系統智能運維體系”上線。作為國内首創,它将危險源、隐患、事故等數據聯動,做到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後管理。同年,上海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台上線,彙集全路網車站信息。
一座城:用小城促大城
年初,CATS顧問建築師小組合夥人黃文心決定把公司從虹口搬到龍湖虹橋天街,原本隻想過渡,沒想到就這樣留了下來。黃文心說,入駐僅一年,她就改變了想法。虹橋天街聯通地鐵站和虹橋樞紐,公司外地業務占比達九成,自從搬到這裡,跨省市客戶出現得更勤了,項目推進、新單洽談有了明顯改觀。
龍湖虹橋天街是一座綜合商業體,緊鄰虹橋樞紐。在國際上,這樣的開發理念被稱為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
13年前,嗅覺敏銳的上海已進行了初步探索。2007年,軌交經營開發方申通資産嘗試為吳中路停車場項目預留上蓋開發的結構,成為國内首例。
“對标東京、香港等全球一流城市,上海地鐵上蓋開發覆蓋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申通資産副總經理黃志華說。有了前期探索,上海結合自身走出一條特色開發之路,包括提前介入規劃、引入專業開發團隊。
經過幾年嘗試,上海地鐵上蓋開發已實現多方共赢。基于吳中路停車場建成的上海萬象城,每年為軌交運營方申通地鐵集團帶來1億元的經濟效益。申通與萬科合作的地鐵停車場上蓋項目“天空之城”成為網紅樓盤。
在規劃專家看來,地鐵上蓋等TOD項目如同一座“微縮城市”,把商辦、住宅、交通整合,形成一個個節點,激活城市内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聯系網絡,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被迅速拉近。
“我們的設想是将上海所有具備條件的地鐵停車場都用于上蓋開發,最大化進行土地集約利用。”黃志華說。
來源: 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