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解決問題的兩種思維模式

解決問題的兩種思維模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12:09:46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的問題

問題是推動事物發展的關鍵,問題也可以狹義的理解為矛盾。根據唯物辯證法的有關思想,矛盾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鬥争性在事物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一性的作用:矛盾雙方互相依存為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發展。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着事物向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鬥争性的作用:在量變過程中鬥争性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的變化,為質變作準備;在質變過程中,鬥争性沖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同一性和鬥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鬥争性相結合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問題無處不在,問題無時不在,我們要積極擁抱問題

發現不了問題本身就是個大問題。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和問題打交道,不斷地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每解決一次問題,事物的發展就更近一步,人們的認知和能力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我們要敢于積極擁抱問題,因為問題是天使而不是魔鬼,問題是幫助我們進步的基石。既然我們處在一個時刻充滿問題的世界裡,就很有必要對問題解決的規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而在探讨問題解決的規律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問題?

什麼是問題?看不到問題、看不清問題、搞不定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是實際現狀和我們期望的标準、結果或要求之間的差距,簡而言之,問題就是現狀和标準之間的差距。因此,認識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标準——用以評價和衡量一件事物的參照。隻有準确地定義出标準,也就是準确地定義我們真實的、本質的需要和期望,才有可能真正地認識問題。标準是基于事物的自然規律(技術)以及人們的觀念、利益和行為(認知)而建立的,用以衡量事物和人的發展的對錯與否。由于每個人的知識、觀念、行為習慣等等存在着差異性,也就決定了每個人或群體在看到同一現象時,對問題的認知也必然存在差異,甚至對問題的認知完全相反。問題具有規律性和認知性兩個特點。由于判斷問題的标準是源于對事物的自然規律(技術)以及人們的觀念、利益和行為的期望,它既有技術性特征,又有适應性特征,因此,我們可以将問題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類問題為規律性問題,根源于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比如科學技術難題、産品質量問題、設備問題等純技術層面的問題。有時候當大家對問題都有很清晰的、一緻的理解和定義,且解決方案也很明确和清晰時,我們也可以把此類問題歸為技術性問題。

第二類問題為認知性問題,源自于人們的觀念、利益、行為與規定和要求之間的差異或沖突,比如人們行為習慣的改變、工作中的沖突、戰略問題、管理變革、社會變革、違法行為、人權問題、戰争等等。當技術性問題本身和解決方案都不清晰時,也就是人的知識、觀念還無法清晰地認知此類問題,也屬于适應性問題。問題不僅可以分為技術性問題和适應性問題,同時,同一個問題又包含了問題的規律性方面和認知性方面。比如一項新技術從發現到推廣運用的過程中,對于技術本身性能的提升和完善來說,是問題的規律性方面;而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會受到人們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使用習慣、轉換成本等等因素的影響,是問題的認知性方面。又比如決策,通過對問題的調查、分析、論證等過程形成備選方案,是決策的規律性方面,但從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又受到決策者的觀念、利益取舍和個人習慣偏好的影響,是決策的認知性方面。同樣,企業戰略也包含了戰略的規律性方面和認知性方面,如提升和完善産品或服務的價值就是戰略的規律性方面,而客戶對産品的認知性、産品對市場的定位、産品對生态鍊的适應性等就是戰略的認知性方面。

随着人們的知識、觀念、利益、行為的變化,尤其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能力的提升,規律性問題(或問題的規律性方面)和認知性問題(或問題的認知性方面)可以相互轉化。比如,“日心說”在現在看來,是純天體運行的規律問題,但在十二、十三世紀,天主教會依賴“地球宇宙中心說”建立其神權統治的價值觀,因此“日心說”在當時社會更是認知性問題。又比如經濟體制改革,應該是認知性問題,但在整個社會變革中,相對于政治體制改革來說,它又屬于規律性問題,而政治體制改革,屬于認知性問題。我們在日常工作當中碰到的問題,多為規律性問題,并從問題的規律性方面去解決問題,但是,當我們将所有的規律性解決方案和措施确定後,其執行的結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新的規律性解決措施改變了行動者的利益、行為習慣等等而産生了新的認知性問題,從而導緻了執行上的偏差。所以當我們在解決規律性問題時,應對其規律性方面的解決方案和措施,進行認知性評估,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執行和問題的解決效果。

01

如何解決規律性問題?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當中,接觸得比較多的問題解決方法大都是針對規律性問題,比如麥肯錫問題解決的七步法、福特8D、異常問題解決、6 Sigma、TRIZ等等方法和工具,它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邏輯基本按照如下的六步工作法:

1.定義問題

問題定義就是清晰地界定并陳述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問題解決的開端。要做到清晰地界定并陳述問題,首先,要準确地把握問題的現狀,并清晰地把握和描述現狀事實(可以用5W2H方法,誰、向誰、何時、何地、做了什麼、怎麼做、程度如何?);然後,清晰地定義我們本真的需要是什麼,并反複地自問“為了什麼需要它?”,以了解需要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從而剔除非主要的需要和噪聲;最後,根據我們的本真需要或期望,基于現實現狀,找到并定義出我們要解決的真正的問題。問題定義的關鍵,在于清晰地定義我們的真實需要。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不能準确地、清晰地定義我們最真實的需要是什麼,羅列了一大堆的需求,導緻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失去了焦點,迷失了方向。

2.分解問題

在清晰地定義問題之後,就要将大的問題進行分類、分層,直到分解成衆多小的問題分枝,具體到問題點,同時将問題進行結構化(構建成問題樹),以建立對問題的系統認知,把握問題的大局。問題分解的關鍵,在于确保問題分解後的各個問題分枝能夠完全窮盡且相互獨立(MECE原則,确保所分解的問題分枝既沒有遺漏又沒有重疊),同時每個問題分枝不超過3個(最多為4個分枝)。問題分解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無法做到問題分解後的各個問題分枝之間相互獨立,導緻問題的各個分枝出現交叉或重疊,以緻它們互為原因,就如同進入了問題的迷宮。問題分解後,還要識别并找出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我們可以依據數據和事實(比如80/20原則)、邏輯假設以及問題的本真需要淘汰非主要問題。同時,對于已識别出的主要問題,我們還要不斷地追問 “為了什麼需要它?”,“沒有它那又會怎樣?”,以回歸到問題的本真需要。

3.分析問題

原因分析是對問題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和分析。要解決問題,就要知道問題發生的機理即問題發生的邏輯和原因鍊,找到引發問題的真正原因,并針對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抑制措施,或掐斷問題發生的原因鍊,才能夠有效地防止問題的發生。在原因分析的過程中,盡可能選擇簡便的、直接的方法,避免使用複雜的、間接的推論方法。在建立因果關聯時,要區别事實條件對事情結果的發生是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建立符合邏輯的假言驗證。随着原因分析的深入,和更多的信息和事實的呈現,我們對最初的問題定義有可能會有新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對初始的問題定義進行再次評審,以評估當初的問題定義是否準确,如果不是很準确,就需要對問題定義進行修正。在針對關鍵性問題進行原因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問 “5個為什麼?”,逐層逐級地回答、分析、查找問題的真正原因,直至找到導緻問題産生的流程、制度或文化,并基于事實和數據進行檢驗和判斷。

4.解決問題

在找到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後,就要針對問題産生的真正原因或原因鍊,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措施,以防止問題的發生。在制定問題的解決方案時,不要拘泥于固有觀念,以及局限于自己的工作範圍,應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廣泛地尋求資源,創造性地思考,建立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解決方案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優先考慮消除導緻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從源頭防止問題的發生;二是阻斷問題發生的原因鍊,消除真正原因的影響的傳遞。問題的解決方案決定後,還應對方案措施的适應性進行分析和評估,要清楚地知道措施的實施是“誰?”、“針對誰?”、“做什麼?”、“代價如何”、“意願如何?”,了解和措施實施相關的人的利益和行為習慣是否發生了變化,以評估方案措施的可執行性。

5.評估問題

問題解決方案實施以後,需要對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包括措施實施後是否有效地解決了問題?措施實施後是否保持了原有系統的優點?措施是否引入了新的缺陷或風險?方案是否會讓原系統變得更複雜?措施執行過程中人員的适應性變化又如何?方案的成本是多少?

6.固化問題

将驗證有效的措施通過流程或制度的方式進行固化,并對與措施實施相關的人員進行培訓,确保與問題相關的人員都知曉。對于措施固化,我們還需要對其适用性進行評估,尤其是那些可能會影響到公司文化的措施。

以上六個步驟,就是大多數技術性問題解決工具和方法的邏輯。在這些工具和方法當中,6 Sigma和TRIZ是比較系統的技術性問題解決的工具和方法,但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它們又有各自不同優勢。6 Sigma工具的優勢主要在于其嚴謹的數據統計分析,能很好地幫助我們進行問題原因的分析和查找,但在對策方案的湧現和創建上,卻顯得無力。所以我們可以将6 Sigma的工具方法運用到問題的原因分析過程。而TRIZ方法論的優勢,是對問題從結構和系統上進行定義、分析,充分利用子系統、系統、超系統以及外部物場的資源,和充分利用TRIZ。

02

如何解決認知性問題?

由于認知性問題源于人的适應性改變,它和人或組織的認知能力相關聯,在一個群體或組織中,隻有當大多數人對問題的認知達成共識,問題才變成熟,否則,問題就不成熟。我們把群體中人們對問題的認知達成共識的程度,稱之為問題成熟度。認知性問題解決的原則,是首先讓問題變成熟,再着手推動問題的解決,如果在問題未成熟之前而要強行解決它,那你很可能會成為問題的犧牲品。比如,從“地心說” 到“日心說”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就有科學先驅們在問題不成熟時推動“日心說”而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任何一項新思想、新技術要實現成功的擴散,除了思想和技術本身要适應社會環境以及其生态鍊以外,還必須依賴人們對新思想、新技術本身的适應性。同樣,在中國和前蘇聯改革實踐的對比中,中國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是從技術層面的經濟體制開始改革,以經濟發展為重心,取得了成功;而前蘇聯從1989年開始,也啟動改革,并從适應性層面的政治體制改革入手,最終以失敗告終。我們再來看看企業管理和變革方面的情況,同樣如此,比如精益生産的工具和方法大都是工業工程技術的實踐和運用,在技術上并不是很高深和複雜,但它一旦脫離豐田的土壤,就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企業在實施精益生産時隻看到了精益生産的技術性方面,而沒有看到精益生産的适應性方面。上世紀末掀起的企業流程再造革命同樣如此,由于沒有意識到流程再造所帶來的人員觀念、組織、利益等等的适應性變化,導緻大多數企業的流程再造革命流于平庸或失敗。以上事實充分說明,讓問題變成熟是解決認知性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決認知性問題要分以下九步走:

1.換位思考

适應性問題源自于人們的認知差異,那麼我們首先要換位思考,了解人們現在所認為的問題是什麼?他們的本真需要(尤其是對利益的訴求)又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産生這種認知的根源又是什麼?但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很容易獲得,因為有的答案埋藏在人們的内心深處,需要我們從其言語和行為偏好中去努力挖掘。

2.學習培訓

針對認知的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學習,以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減少人們的認知偏差,促成人們在問題的認知上形成共識。我們可以通過挖掘一些失敗的實際案例,進行深度剖析,使用直觀的數據,讓人們可以看到、感覺到或體驗到不好的結果帶來的危險,以幫助人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主動暴露問題、認識問題,以此促使人們接受新的觀念和行為的改變,并在問題認知上達成共識。

3.逐步推行

因為群體當中人們的認知的不平衡,我們可以在認知成熟的局部進行試點,并集中優勢資源搞好試點,再通過試點的示範作用改變人們的觀念,促使大家在問題的認知上達成共識,同時又可以通過對試點工作的分析和總結,為問題的解決積累實踐經驗。

4.強化領導

發揮領導的倡導和推動作用,通過領導的職權影響力,強制人們暫時地接受新的觀念,再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認知并内化,逐步形成共識。同時,領導可以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正向的溝通和對新觀念的堅持,不斷地影響和強化新觀念的形成和内化。

5.借助權威

借助外界權威的聲音,比如借助業内有權威的專家或者顧問的影響力,通過聽取專家講座、培訓等等方式,以及和他們交流、咨詢,引入新的觀念,讓人們感受到問題的存在。

當認知性問題變成熟後,就可以開始推進問題的解決。由于認知性問題主要源自于人們的認知和心智,要讓人們快速放棄他們曾長期珍視的某種信仰、價值觀、利益或者行為習慣,進而調整到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利益體系、新的角色和職責,這必然會是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甚至是蛻變過程,因此,在認知性問題解決的初期,對問題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沖突點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6.交流推廣

要持續的學習和交流,尤其是總結、交流和推廣成功的試點經驗,通過事實和好的結果進一步改變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堅定解決問題的信心。

7.聚焦重點

控制好人們适應性調整變化的節奏,通過直面威脅和挑戰,增強問題解決的緊迫感,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真正的難題上。同時,把大問題細分成多個小問題,建立多個問題解決小組,優先解決規律性問題和成熟度高的認知性問題,以分解、平衡和控制問題解決的壓力。必要時,可以考慮推遲問題解決的進程。

8.尋求雙赢

平衡利益相關方,找到共同的利益訴求點,尋求雙赢的解決方案,并努力實現雙赢,以減少或緩和因利益不平衡導緻的适應性問題所帶來的矛盾和沖突。

9.長效機制

建立一個開放、相互尊重和包容、信任的可控環境,并通過制度和文化規範人們的行為,以減少或消弱在沖突發生時對個體和組織帶來的傷害。

人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曆史過程,生活史就是問題史,奮鬥史亦是問題史

問題是根據已知,求其未知,根據其所思,求其所未思。它既是認識的結果,又是認識的起點。問題是多種關系的交彙點,它不僅關涉到主客關系、已知與未知的關系、前景與背景的關系,而且還涉及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真理與謬誤的關系。問題把對象、目标、任務、方法、工具、手段聯結起來。因此,問題是方法論的基本範疇,甚至是方法論的起點。問題以現實為基礎,把曆史和未來聯結起來,把已知和未知聯結起來,把認識和實踐聯系起來,把理論和觀察(實驗)聯系起來。對每個人來說,一次發現和解決問題之旅是一次經驗之旅、一次探索之旅、一次解蔽之旅、一次修行之旅,也是一次新生之旅。在解題之旅中,解題者積累經驗,獲得知識,發現奧秘,去蔽啟明,體驗生活,獲得意義,得到曆練。每一個重大問題的解題過程都會使解題者獲得新生,使其成為一隻火鳳凰。從人生全程來看,生活是由一連串的問題構成的。人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曆史過程。生活史就是問題史。問題是人生之網上的紐結,它們把人生的多種經曆串連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拒絕問題就是拒絕生活,如果試圖從重要問題旁繞開,那麼生活之門将在我們身後關閉。 人和機器的一個根本區别在于人的問題性。人腦不斷生産出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而機器卻不能,至多隻能産生出設計好了的程序性問題。對對象提問或追問為什麼,這是人類超越其他智慧動物的一個重要标志,借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著名思想,我們也可以說,人類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我問故我在。” 問題的哲學研究是一種元問題研究,是一種關于問題的方法論研究。元問題研究就是要對一切問題提問,涉及到問題與主體、客體、認識、實踐、理論、經驗、信息、知識、方法、語言或符号等概念範疇之間的關系。

本期總結

如何解決規律性問題?

1.定義問題 2.分解問題

3.分析問題 4.解決問題

5.評估問題 6.固化問題

如何解決認知性問題?

1.換位思考 2.學習培訓 3.逐步推行

4.強化領導 5.借助權威 6.交流推廣

7.聚焦重點 8.尋求雙赢 9.長效機制

寫在最後

問題是我們真正需要去重視的問題,發現不了問題本身就是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是因為沒有搞明白問題,擁抱不了問題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理解問題;以目而視,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視,得形之微者也。我思故我在,我問故我在,把時間用在思考上是最能節省時間的事情,人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于生存。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把問題作為推動事物發展進步的抓手,學着熱愛問題,擁抱問題,感知問題,發現問題,承認問題,分析問題,提煉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複盤問題,歸納問題,用好問題,愛上問題,周而複始。(我中不了500萬是個問題,但我中了500萬其實也會帶來問題^_^)

解決問題的兩種思維模式(問題思維如何用問題來解決問題)1

微信掃描關注我,查看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如果你同我一樣喜歡研究文化、職場、社會、經濟、商業,可以公衆号搜索關注“攀登Zhe讀書會” 這裡有優秀的深度文章、實用的工作技巧、用心推薦的書單。熱點的、冷門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度的、溫度的,都在這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