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萬裡行】
光明日報記者 張曉華
江豚再現長江江蘇段,沿岸的工廠碼頭化身柳堤葦岸,桃花水母重現太湖,水草搖曳、魚兒穿梭……秋日的江蘇大地,青山隐隐,水岸蔥茏,處處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勝景。
“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長江大保護的時代要求。近年來,江蘇省通過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複,布局實施長江沿線生态修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海洋生态修複等工程,奏響“生态”樂章,厚植美麗江蘇的“含綠量”。
藍天白雲成為常态,綠水青山舉目可見。不久前,記者跟随自然資源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采訪組,走近“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美麗畫卷。
南京濱江岸線的城市印記南京市江北新區供圖
長江保護:生态“T台”秀出幸福感
中秋假期剛過,台風“梅花”給南京帶來了一場秋雨。站在揚子江生态公園宏波秀台上,向南望去,水汽氤氲模糊了天水之間的界限,一艘貨輪緩緩駛來,竟生出山水畫的意境。秀台中央,“長江之歌”雕塑演繹着人與江豚和諧共處的動人景象。沿臨江路向北,浦口火車站掩映在一片青蔥之中,訴說着名篇《背影》中父子話别的一幕。
誰能想到,四、五年前這裡可是另一番景象:從定山大街到朱家山河,約5、6公裡的岸線上分布着20座碼頭水工構築物,“近江不見江”成為南京市民多年來無奈的慨歎。
時間回溯到2018年,以“長江大保護”為核心,南京市正式開啟長江岸線濕地保護與環境提升工程,上起南京長江三橋,下至浦儀公路橋,對總長約26.6公裡的堤防進行岸線平順、加固,結合江北岸線特有的曆史文化和工業遺迹,對原有工業碼頭、雜亂建築等整段拆除,将工業生産型岸線打造成一條集防洪、景觀、交通于一體的生态型、景觀型休閑岸線,“工業鏽帶”成功變身“生态秀帶”。
同樣實現華麗轉身的,還有江陰外灘。江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吳勇是地道的江陰人,也是江陰濱江公園體系的規劃者和實施者之一。他說:“以前從這個港口每天上岸的鲥魚有幾千斤,所以也叫鲥魚港,導緻鲥魚幾乎絕迹。”
這幾年,為了還江于民、還水于民,江陰大力實施濱江親水工程,将揚子江船廠、黃田港碼頭等全部拆遷,打造了占地約750畝的濱江公園體系,昔日塔吊林立的長江岸線變身為美麗的江陰外灘。錫澄運河公園兩側2500畝的建設用地被騰退為濱水綠地,在“8公裡沿江、10公裡運河”的城市T台上描繪出了一幅綠色生态畫卷。
“江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吳勇說。通過實施生态産品價值實現“五項工程”,目前江陰市已完成濱江生态廊道、窯港口濕地、桃花港濕地、環城森林綠帶等生态建設或修複,推出華西大米、申港鲥魚、璜土葡萄等優質生态産品,在促進生态環境大幅改善和生态産品價值增值溢價的同時,也提升了江陰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太湖治理:生态緩沖區秀出創新力
如鏡的太湖邊,寬闊的水面靜谧安然,停泊的幾艘四桅帆船正惬意地随波起伏。
“2019年後,網圍全面拆除,太湖得以休養生息。從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全面退出生産性捕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辦公室副主任李鵬程指着環島公路一側清爽的湖面告訴記者。
蘇州金庭鎮消夏灣三面環山,山上是經濟林和茶田,南臨太湖,湖邊有萬畝良田,周圍村莊密集,農業農村生活面源污染較大。“我們采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思維,在消夏灣地區建設三道污染攔截和生态濕地治理系統,削減排入太湖的氮磷負荷,為解決太湖流域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創新實踐。”生态工程師馮桐是蘇州生态涵養發展實驗區消夏灣濕地生态安全緩沖區項目的參與者。據他介紹,該項目目前每年可削減入太湖的總氮量8.7噸、總磷量0.87噸。
農業面源污染有來源分散、時間随機、空間不确定的特點,确定監管對象和治污主體是難點。那麼,這裡的生态安全緩沖區為何能做到有效治理?馮桐告訴記者,生态安全緩沖區采用的是“控源 生态淨化 多功能利用”的技術路線。其中,面源污染排放會被就近接入三處雨污水截流濕地,之後通過導流渠道流至生态緩沖塘,實現面源污染“由多到少、由少到集中”;生态淨化利用工程化手段對濕地的降解功能進行強化和管理,是純粹的生态處理系統,能夠彈性處理水質波動大、變化快的面源污染,實現可控可測的出水管理;産出的清水則可用于山上果林澆灌以及高标準農田回用,也可進入清水回用廊道形成景觀,還可以作為淺灘濕地的清水供給,實現多功能利用。
在技術路線的創新實踐下,當地目前已建成雨污水截流濕地0.4公頃、強化型垂直流濕地2.6公頃、淺灘濕地12.5公頃、清水回用廊道1公裡,可治理約4平方公裡區域内各類農村面源污染,使得消夏江水質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标準。“這已成為太湖地區農村面源污染生态治理的典型示範。”馮桐說。
村民在采摘“樹山三寶”之一古楊梅。樹山村村委會供圖
規劃整治:生态鄉村秀出新潛能
“這裡的環境OK的!”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的一處民宿内,來自上海的遊客吳先生介紹着他的旅行團:“我們是時裝隊的,了解到這裡風景好,特意來采風呢。”
洛社鎮位于惠山區中部,是無錫市主城區西側的衛星城,同時也是無錫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一個試點。“我們以景觀建設和旅遊開發,引領周邊地區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産業結構升級;同時,依托京杭運河的江南水鄉風貌和人文特色,進行大運河沿岸生态整治修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洛社鎮鎮長秦傑說。
蘇州市通安鎮樹山村是姑蘇城外難得一見的古村,300餘戶農家散落在青山懷抱中,既有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水鄉聚落特征,也有三山環繞、村塢疊翠的山村聚落特色,被譽為姑蘇城外的“世外桃源”。然而,在2000年以前,這裡的村民以1000多畝水稻為生,僅能解決溫飽問題。
蘇州大石山下三山四塢村貌樹山村村委會供圖
“規劃設計介入雖然不是萬能的,卻是可以賦能的,‘設計 ’正成為樹山村新的發展動能。”彭銳是樹山村的駐村規劃師,自2012年開始,他和團隊在這裡進行了持續10年的“陪伴式”鄉村規劃。在當地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力發展生态農業,打造出“樹山三寶”雲泉茶、古楊梅、翠冠梨特色品牌。同時,依托良好的山水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生态旅遊業,目前該村已有特色農家樂38家、精品民宿12家,2019年旅遊創收達1.38億元。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和建設,村裡的年輕人回來的越來越多了。2016年,在駐村規劃師的幫助下,俞慧回鄉創辦民宿“閑雲舍”,成為樹山村首批精品民宿的代表之一。“這幾年樹山村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來村裡玩的遊客越來越多,民宿生意很不錯。”2020年,俞慧邀請一位設計師作為合夥人,在山腳下的戈家塢打造了她的第二家民宿——具有東方美學風格的“蘭兮小築”。
由“蘭兮小築”溯溪而上,竹林棧道旁是駐村規劃師們耗時8年複建的書院。遊客在欣賞竹林幽境的同時,還可以體會“門外千根竹,家藏萬卷書”的耕讀文化。“于我而言,更高的追求應該是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繼而成為既有田園風光又有現代文明、二者平行存在于城市的特色價值空間。”彭銳這樣描繪着自己的鄉村規劃設計目标。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8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