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的字形演變過程
福字是中國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歡迎的文字。
福,會意兼形聲字。從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來看,“福”是雙手虔誠地捧着酒壇(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個部分組合成的會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備(萬事順遂)的意思。
“福”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早期文字具有圖畫性的特點,象形性很強。甲骨文中的“福”字為合體會意字,與祭祀祈禱有關。此時的字形設計中,“示”為“祭祀”,“酉”表“酒壇”,而類似雙手的構型,則代表巫師向祭壇獻酒。
從上列甲骨文字形來看,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個“酉”字,是個盛酒的容器,實際上就是個“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兩隻“手”(又),表示雙手捧着一個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個“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個字的意思是會意雙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獻,求得神主保佑。
《說文解字》在解釋“福”字的意義時說“祐也”,“祐”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
與甲骨文相比,金文時期,“福”字的圖繪成分相對減弱,構字方式較為統一。此時的“福”字,均省去了雙手,但主要表意的“示”和“酉”仍得以保留。
篆字初期,“福”字的結構進一步簡化和穩固,筆畫也變得圓潤,“方塊字”的結構更為明顯。從此開始,“酉”字訛傳為“畐”字,同時,“畐”有“滿”之意,與“示”字合起來,就是盛滿貢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祈求得到庇護之意。
福字發展到金文階段,有種種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該字的左右結構換了個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時金文比甲骨文還省去了捧酒的兩隻“手”,捧酒壇的雙手已簡省掉了,酒壇樣子也變了;酒壇子大大訛變,并且已放到“示”的右旁來了。
在“酉”、“示”的上頭還加上房頂屋蓋,表示在家裡敬神祈福;“示”放到酒壇下面,兩邊平添了兩個背對背的人(這背對背的人就是“北”字),作為“福”字表音的聲符。
到了秦代的小篆階段,背對背的二人省去了,酒壇子竟訛變為“畐”(fù,讀副),于是“福”便成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聲字了。以後便以這一小篆的構形作為基文,發展成為漢隸和楷書,而“畐”也作為“富、副、幅、輻……”等形聲字的聲旁,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祭祀是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傳·莊公十年》裡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說:小的誠心沒有達到誠信動人的地步,那麼神是不會保佑他的。祭祀後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叫“緻福”、“歸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義,用作名詞,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義。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全壽富貴謂之福”,古書中常說人的“五福”是: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康甯,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終命。人們常說的“五福齊備”就是指這些内容。
五千年華夏文明,有一個字貫穿始終,那就是“福”字。當代福文化學者觀同指出:一個“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亦是圓滿、和諧人生的極緻追求。觀同将古代福字内涵進行修正補充并新解,闡述建立了當代幸福人生的意義和标準,即:富貴、好德、安康、追求、善終。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