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近兩百個國家之中,梵蒂岡城國是最小的一個。在地理意義上,不要說意大利從四面完全包圍了它,就連羅馬市也敢說自己“一座城裡面有一個國家”。
小則小矣,梵蒂岡獨一無二的地位卻是無可替代,甚至有人說“如果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都會向他開火”,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
羅馬高地上的“先知之城”
梵蒂岡到底有多小?這麼說吧,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内西北角的高地上,總面積不到0.5平方公裡,差不多相當于兩個鳥巢,用常人步速繞行一周隻需45分鐘。人口不到千人,修有高牆與羅馬城分界,隻有東面的聖彼得廣場可以直達羅馬城地界。
作為教皇駐地、羅馬教廷所在地、天主教實體意味上的中心,梵蒂岡的畫風非常與衆不同。梵蒂岡在拉丁文中的含義是“先知之城”,至今仍然保留着中世紀及文藝複興時代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聖彼得大教堂、教宗宮等都是對遊客極有吸引力的名字。
聖彼得大教堂
更吸引人的,是能夠目睹虔誠教徒的生活方式——此國全民信仰天主教,在周三或周日正午,教堂鐘聲響起,教宗會出現在聖彼得大教堂高層正中的窗口,向聚集在廣場的信徒發表演說。這種體驗,可不是随便哪一座著名大教堂都能提供的。
此國當然也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包括瑞士近衛隊及梵蒂岡憲兵,目前總人數不超過250人。這就難怪二戰期間斯大林那句著名的“教皇?他有幾個師?”廣為傳播,梵蒂岡長久以來能夠自保無虞、甚至還活得相當滋潤,顯然不是靠那三位數的軍事力量。
斯大林
“矮子丕平”與教皇國
梵蒂岡的神聖地位來自天主教,此國此城的誕生也與天主教關系密切——公元4世紀,教皇唐斯坦丁在“聖徒彼得殉教處”建立起了康斯坦丁大教堂,這就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
聖彼得大教堂擁有240根大理石柱組成的回廊,頂端屹立着百餘尊姿态各異的人物雕像,整座教堂充滿了氣勢恢宏又莊嚴靜穆的美感,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
不負責任地猜想一下,這座教堂得以大興土木進行改建,本身就是15世紀天主教信徒日增、地位水漲船高的表現。
然而,即使地位再崇高、影響力再大,教皇也是沒有國土的。如何把看不見的“無形之手”轉變為肉眼可見的領地和利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莫過于“丕平獻土”。
“矮子丕平”本是公元8世紀法蘭克王國的宮相,名為高官權臣、實際上卻是王國的實權掌握者。他想要再進一步登上王位,隻是顧慮着“篡位者”的名聲太不好聽。
與此同時,教皇也遇到了需要求助于世俗王國的事情——倫巴第人的兵鋒就快要威脅到眼前了,但東羅馬帝國遠水難解近渴,教皇便把尋求合作的目光轉向了“蠻族國家”中最強盛的法蘭克。
一個需要宗教領袖的聲望來洗白背書,另一個需要世俗軍隊的刀劍來保衛利益,雙方真是一拍即合。
倫巴第人
據記載,丕平派出專使去見教皇紮恰裡,探問教皇對篡位行為的立場:“是徒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還是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好?”教皇的回答顯然是讓對方喜聞樂見的那一個。
條件談妥就好辦了——丕平動手篡位,把自己的舊主趕下王座、關進修道院做僧侶;新繼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親自前往高盧,為丕平全家主持儀式、塗抹聖油,意為他是蒙上帝之恩即位的國王。
三年後,倫巴德人又打過來了,教皇親自前往法蘭克求援。已經當上國王的丕平也很懂得“花花轎子人擡人”的道理,他親自跑到半路上來迎接教皇,請教皇乘馬,自己步行,擺足了恭順信徒的姿态。随後,他又出兵擺平了倫巴德人,把奪回的土地全都交給教皇管轄,這就是教皇國的起源。
君士坦丁的恩賜:野心的證明
“丕平獻土”帶來了巨大的實際收益,但這可并不表示羅馬教廷就看得起法蘭克王國這樣的“蠻族”了。為了讓丕平去扛倫巴德人,教皇又是親自求援、又是封他做“羅馬貴族”,後來還幹脆給丕平加上了“意大利的攝政和保護者”的稱号。
可是敵人一被打跑,教皇就開始覺得“從蠻族手中接受獻土”這件事兒不太光彩了。
為了給裝進口袋裡的世俗利益粉飾洗白,也為了應對東羅馬帝國收回領土的要求,“君士坦丁的恩賜”就此誕生——教廷聲稱發現了一份4世紀的舊檔案,上面寫明,當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早就把羅馬這一片封給了當時的教皇。
——你看,“教皇統治教皇國”是多少代以前羅馬先帝金口玉言決定了的,法理上完全無懈可擊!
不僅如此,這份文件裡封給教皇的地皮還包括當時整個帝國的西部。看來教皇雖然是宗教領袖,但對世俗利益也并非毫不關心:如果嚴格按照“君士坦丁的恩賜”來辦事,别說教皇國的地皮,哪怕整個意大利乃至西歐,教皇可都是有理由去問一問鼎的!
羅馬君士坦丁大帝
梵蒂岡城國的誕生
有了教皇國在手,羅馬教皇身兼宗教領袖、世俗君主雙重身份,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強盛。到19世紀,其領地最大時曾有4萬平方公裡。
經過意大利統一運動,曾經的教皇國名存實亡,但教皇庇護九世拒不承認意大利王國對羅馬的占領,他和他的後繼者在四面包圍中死硬了幾十年,自稱“梵蒂岡囚徒”。
在那段時間裡,雙方關系用針鋒相對來形容都不為過:教皇禁止教徒與意大利國王、意大利政府發生一切關系;政府則一所接一所地解散修道院,把他們的财産沒收充公,更不允許在學校進行宗教教育。
這樣的對峙最後在墨索裡尼手上終于被打破,就是你們猜想的那個墨索裡尼……這事裡面最令人費解的點,在于墨索裡尼本來是個很極端的反教權主義者,卻一反常态地對教皇擺出了合作姿态。1929年,雙方秘密接觸并展開談判,最後還真達成了共識,簽下了《拉特蘭條約》。
後世不少人推測,墨索裡尼之所以會做出180度的态度大轉彎,應該是看中了教皇在天主教徒中的巨大影響力。
墨索裡尼
結語
《拉特蘭條約》簽訂後,“獨立主權國家梵蒂岡”就此誕生。這個發源于羅馬教廷的國家雖然再也沒有廣袤的領土,但“看家本領”仍在,在現代國際政治中也仍然發揮着自己的影響力和作用。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如果攻打梵蒂岡,整個西方都會向他開火?”如果從占據領土的角度來看,梵蒂岡就好比曹操碗裡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如果講到宗教影響力,那可就太有用了,從丕平到墨索裡尼,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保住教宗,這樣才能讓彼此的利益都最大化。既然沒有哪個國家會看不清這一點去攻打它,那麼旁人說說“保衛教廷”的漂亮話也就自然是惠而不費的正常操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