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俗稱伏天兒。
進入伏天,說明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來了。
伏天,雖然不是二十四節氣裡面的,但也是中國傳統歲時節令重要的一個階段。
和二十四節氣一樣,三伏天的由來、寓意、計算方法、習俗等,都體現了先祖的智慧,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伏天的成因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
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内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的由來
三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最早的記載是在《史記•秦紀六》中:“秦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是秦憲公之子,秦武公之弟。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後,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為君,而是擁立秦德公為君。
秦德公繼位後,重大舉措是将秦國國都遷到雍(今陝西鳳翔)。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帝,占蔔吉利後住進雍城大鄭宮。這樣秦國子孫可以黃河飲馬,梁國、芮國都來納貢。秦德公遷都,為以後的秦穆公時代強盛打下了基礎。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曆法中設置伏日,并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三伏天的寓意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都是文化,三伏天的“伏”字,就有它特别的寓意。
"伏"的本意降服、使屈服,隐藏之意,如伏煩惱。
三伏,是中國特有的曆法術語。
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這個“伏”,就是隐藏的意思,天氣太熱了,需要隐伏以避盛夏之暑氣。
關于“伏”字,《曆忌釋》解釋說:“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這句話使用了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
木火土金水五行,與順時針方向是相生的關系。
古人認為,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自然是火德大盛的時候,而火克金,同時古人認為天幹和五行有對應的關系:“庚為斧钺之金”,所以有 “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的說法。
所謂三伏天的“伏”,也就是庚金之氣受到了盛夏火氣的壓制,伏藏起來了的意思。
三伏天的計算方法
三伏的初伏10天,中伏一般20天,也有10天的,末伏10天。
關于三伏天的計算方法,需要先解釋一個名詞,“庚日”。
我國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于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今年的“三伏”就是“加長版”,長達40天,其中“中伏”20天。
三伏天的習俗
俗話說,入伏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各個地區的人入伏這天都吃不同的食物,東北人吃餃子、甘肅人和徐州人吃羊肉,上海人吃馄饨、杭州人吃火腿……那麼,你的家鄉家鄉吃什麼呢?
關于三伏天吃餃子的習俗,一種說法是,餃子做得像元寶,寓意福氣,而“伏”和“福”同音,所以就吃餃子。
入伏這天吃餃子,是希望能平安度過夏季,祝願祈福之意。
另一種說法就是伏天裡,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作者簡介:陸人,天成作文學堂創辦人,頭條号中國符號主人。喜歡漢語言文字,寫些詩歌、散文、紀實文字。出版報告文學《雪情》《血戰長津湖》。曾獲新疆新聞獎、《詩刊》社詩歌大賽獎、中國圖書勢力榜十大好書獎。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符號,感受中國味道。
#泛文化寫作營##中國傳統文化##夏天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