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

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19:28:30

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市值被反超,不是 AMD 太牛,而是英特爾太拉胯,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英特爾不是輸給了)1

英特爾是怎麼被amd超越的

市值被反超,不是 AMD 太牛,而是英特爾太拉胯。

7 月 29 日,英特爾發布财報後,股價大跌近 9%,而 AMD 股價上漲超 3%,以 1530 億美元的市值再次超過英特爾(1480 億美元),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信号在 5 天後 AMD 财報發布時得到了強化。

一邊是英特爾公布了自 1999 年以來最差的财報表現,收入同比下降 22%,達 153 億美元;而另一邊,AMD 營收連續第八個季度創紀錄地高增長,本季度同比增長 70%,達 66 億美元,實力打臉英特爾前 CEO Brian Krzanich 那句「AMD 不會再回來了」。

對此,去年回歸重新上任 CEO 的英特爾老将 Pat Galsinger 的解釋顯得蒼白無力:該季度的業績表現受到了宏觀經濟逆風和 PC 市場出貨量下降的影響。

的确,新冠疫情的前兩年,遠程辦公需求激增,提前預支了 PC 出貨量;而現在,這部分「提前透支」的出貨量正在加速萎縮,今年以來,全球 PC 市場出貨量連續第二個季度下降。

但顯然,外部環境這樣的客觀因素無法解釋英特爾慘烈的财報表現。财報電話會議上,美國銀行的分析師 Vivek Arya 直接向 Pat Galsinger 發起提問:「PC 市場疲軟我可以理解,但奇怪的是:數據中心業績也比預期低近 25%,這是由于市場競争的壓力嗎?畢竟,大多數企業和雲客戶報告的營收和支出與預期基本相符。」

Gelsinger 坦言:我們自己在産品設計、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事業部(DCAI)、加速計算系統與圖形事業部(AXG)等領域的執行出了問題。

事實上,為推動英特爾各個業務的執行力,Gelsinger 自 2021 年 1 月上台以來已經進行了多項業務改革,按照這個邏輯,本季度英特爾的承壓表現可謂是改革的陣痛。财報電話會上,他多次用「将要」、「預計」、「對嗎」這樣的字眼來解釋本季度的表現隻是陣痛。但外界懷疑,Gelsinger 能否真的帶英特爾重現昔日的輝煌?

從當之無愧的霸主,到被曾經俯視的對手追上甚至超越。從什麼時候開始,英特爾的市場地位不再強勢?

自 2006 年酷睿 2 系列 CPU 發布以來,英特爾是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同一時期,因巨資收購 ATI 而陷入财務危機、研發停滞的 AMD,則進入了十年的至暗時刻。

2017 年,AMD CEO 蘇姿豐回母校演講時表示:為什麼麻省理工博士生要為其 MBA 打工?沒道理

蘇姿豐接手 AMD 的 2012 年,AMD 市值隻有英特爾的百分之一,并一度遊走在死亡邊緣。彼時的 AMD 時常被調侃:其存在的最大意義是防止英特爾因壟斷而被分拆。

直到 2017 年,随着基于 Zen 架構的銳龍處理器橫空出世,AMD 逐漸回到舞台中央,在台積電先進制程下的加持下,Zen3 架構的芯片性能甚至超過英特爾,乃至受制于英特爾「擠牙膏式」産品發布的消費者倒戈呼喊:AMD YES!

顯然,英特爾在逐漸失去它的霸主地位。

01 10nm「七年之癢」

回顧英特爾的墜落,不得不提其過去十幾年采用的「鐘擺模式(Tick-Tock)」。

就芯片行業而言,市場上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司。一種隻做芯片設計(Fabless),比如英偉達、高通和 2008 年賣掉 Global Foundries 晶圓廠的 AMD;另一種隻做芯片制造(Foundry),比如台積電、中芯國際這樣的代工廠;還有一種兩者都做(IDM),比如三星和英特爾。

随着摩爾定律的推進,芯片設計和芯片制造都需要投入巨額研發資金,這對于選擇 IDM 模式的英特爾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于是,2007 年,英特爾正式提出 Tick-Tock 模式來分配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的資源。

Tick-Tock 源自鐘表指針行走發出的滴答聲。英特爾表示,Tick-Tock 的周期兩年一循環,Tick 一年,Tock 一年。每一次 Tick 代表着一代微架構的處理器晶片制程的更新(即芯片制造),意味着處理器效能相同的情況下,縮小晶片面積、減小能耗和發熱量;而每一次 Tock 代表着在上一次 Tick 的晶片制程的基礎上,更新微處理器架構,提升效能(即芯片設計)。

英特爾認為,這兩者錯開時機,可以使微處理器晶片設計制造業務更有效率地發展。

然而,當 Tick-Tock 模式運轉到第五代酷睿處理器 Broadwell 時,出現了問題。由于制程工藝限制,14nm 不斷延遲,本該過渡到 10nm 的業務,受制于 14nm 制程工藝,乃至後面出現了 14nm ,14nm ,最終,英特爾卡在 14nm 制程長達 7 年之久。

同時期,AMD 從落後的 32nm 制程進入了 7nm 制程,依靠台積電的先進制程扳回一城。就在近日,AMD 傳出将在 2022 年第三季度,推出采用台積電 5nm 制程技術的 Ryzen 7000 處理器。

事實上,集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于一體的鐘擺模式本就有内生問題。這意味着英特爾主要靠自己的資源輸血研發,用英特爾自身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的訂單分别養設計與制程的研發。相比之下,不參與設計、隻做芯片制造的台積電則靠全球的頂級芯片設計公司的訂單來疊代研發,效率自然更高。

其次,這種強綁定意味着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休戚與共。一旦技術路線出現失誤,則一損俱損,設計部門與制造部門均落後。

但是,技術路線的正确與否往往在多年後才會被市場檢驗,市場需求也往往在多年後才會被看見。在這方面,英特爾多次錯失時代的順風車。

02 押錯技術路線,失去蘋果

首先是最遺憾的移動端芯片。

早在 2005 年,蘋果就向英特爾提出了開發手機 CPU 的請求,但時任 CEO Paul Otellini 認為利潤空間不大且有風險,所以拒絕了蘋果。

這直接導緻英特爾錯過了在移動互聯網底層硬件中分一杯羹的機會,PC 時代的王牌 X86 架構也在移動互聯網這波浪潮裡逐漸被 Arm 架構取代。乃至數年後,英特爾反過來向蘋果推薦自家研發的移動芯片 Atom 時,蘋果因其功耗比的缺點直接拒絕。

2016 年,英特爾停止開發 Atom 芯片,自此退出包括手機、平闆在内的移動芯片市場。

此外,在英特爾老本行的桌面級芯片,英特爾也押錯了寶。在生産 10nm 芯片時,英特爾采用了尼康的沉浸式(Immersion)光刻技術,而非更适合先進制程的阿斯麥 EUV 光刻機。這使其 10nm 芯片的生産受阻,延遲 3 年才交付。

類似的問題多次發生,而這嚴重影響了下遊硬件廠商,并最終讓英特爾失去了蘋果這個重要的合夥夥伴和大客戶。

2006年Macworld大會上,時任英特爾 CEO Paul Otellini 身穿防護服穿過幹冰煙霧登場,将懷中的矽片遞給喬布斯

喬布斯此前曾經表示,如果英特爾未能及時升級芯片,那蘋果也會原地踏步。情況的确如此,2018 年,蘋果表示,因為英特爾的芯片問題,導緻 Macbook 需要重新設計;次年,又把 Macbook 出貨量下降歸咎于英特爾産能不足;2020 年,蘋果正式放棄自 2006 年以來與英特爾的合作,拆下了最後一顆英特爾芯片,并宣布實現了全産品線芯片自研。

對此,英特爾前工程師 Franois Piednolc 曾透露,「如果沒有在英特爾 Skylake 微架構中發現這麼多問題,他們仍然會用英特爾芯片,但情況非常糟糕。Skylake 裡面的小 bug 太多了,以至于客戶深受其擾。」

此外在前沿賽道的押注上,英特爾的選擇也出現了失誤。芯片領域收購重組被視為彎道超車的機會,尤其是在新興領域。今年 2 月,AMD 收購了賽靈思補上了 FPGA 這一塊拼圖,這被視為一次成功的收購。但英特爾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的收購就要畫個問号了。

2017 年,英特爾以 153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自動駕駛芯片公司 Mobileye,當時的 Mobileye 是當之無愧的市場龍頭,市場占有率在一半以上。

但在随後的幾年時間裡,Mobileye 的問題逐漸顯露。以特斯拉為首的新造車車廠需要能夠在既有芯片和算法上,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軟件開發,這就需要芯片能夠軟硬解藕,Mobileye 高度封裝的技術路線顯然不匹配新能源造車的核心需求,因而,其他競争對手英偉達、高通等逐漸搶走 Mobileye 的市場。

當時以為押中自動駕駛之眼和腦的英特爾,如今已對 Mobileye 也意興闌珊。盡管眼下 Mobileye 的營收由于積壓的訂單還在增長,但英特爾已多次表示要拆分 Mobileye。

03《芯片法案》拯救英特爾?

為重振藍色巨人的王朝,2021 年 2 月,英特爾請回其曆史上第一位 CTO Pat Gelsinger 來擔任第八任 CEO。上任以來,Gelsinger 的多項動作指向兩個方向:執行與創新。

Pat Galsinger|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财報發布日上,英特爾宣布将逐步關閉傲騰内存産品。據統計,這已經是 Gelginger 變賣的第六個非核心業務了。如果說放棄非核心業務是為了聚焦于主業,那麼,眼下,英特爾的重心在于解綁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

其實在過去,像 AMD 那樣摒棄芯片制造(Foundry)、專注芯片設計(Fabless)是存在風險的。但在投資耐心和信心下挫的當前環境下,穩健的現金流和資産負債表,更能讓人安心落意。英特爾已經箭在弦上。

但 Gelsinger 沒有選擇放棄晶圓廠,而是将制造部門與本公司的設計部門解綁,即:推出 IDM 2.0 模式。這一新模式依舊同時做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但是就制造而言,英特爾既為自己制造芯片,也為其他芯片廠商代工制造,還會把自己的一些制造任務外包給其他代工廠。Gelsinger 認為,這樣更靈活的芯片制造部門可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形成更強的業務能力。

一位跟蹤英特爾多年的分析師表示,英特爾是想借助台積電的先進制程,滿足已有客戶對高端芯片的需求,并找到更多潛在的市場需求,擴大設計部門的訂單。

另一方面,英特爾也想強化自己的制造能力。當前,英特爾已陸續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建立晶圓廠,加大投資先進制程的芯片制造,直指台積電和三星的領地。在英特爾已公布的大客戶名單裡,聯發科選擇了英特爾來代工。

但 IDM 2.0 模式的效果如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盡管英特爾多年來的技術積累猶在,但其既設計又制造的生态位讓其充滿了競争對手。至少,AMD 和英偉達更想要台積電來代工,而非英特爾。

除了解綁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Galsinger 更要确保執行,他表示:「我重新加入英特爾,是為了重振和重建一種執行和創新的文化」,要以問責制确保執行。并且,他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公布新的鐘擺模式,「以推動一緻和可預測的流程和設計創新節奏」。

當然,像芯片這樣制高點的仗從來都無法畢其功于一役,變數還有很多,需要做好曠日持久的準備,也要争取天時地利人和。追溯曆史,台積電的崛起離不開大國博弈牽制日韓的大背景,以及張忠謀作為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老同事的頂級人脈,再加上每一位台積電工程師的玩命研發。強如蘋果,也要花 14 年的連橫合縱才實現了全産品線芯片的自研。

Gelsinger 深谙此理,也在積極斡旋外部力量的幫助。

在财報電話會上,他已經按耐不住地表示《芯片法案》将利好英特爾:「随着參議院、衆議院通過,期待着接下來幾天出現在總統的辦公桌上,并簽署成為法律。《芯片法案》是一項曆史性的立法,可能是二戰以來最重要的産業政策在國會通過。這将成為我們的戰略助推器。」這項法案通過将會給英特爾帶來一大筆資助,還可能會影響芯片制造業的競争格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