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中的“而”的用法
《勸學》這篇文章一共用了16個“而”,現将“而”的用法逐一歸類。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種:
第一種:連詞,表并列關系。
例句:(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種:連詞,表遞進關系。
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第三種:連詞,表轉折關系。
例句:(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3)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第四種:連詞,表因果關系。
例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第五種:連詞,表承接關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種:連詞,表修飾關系。
例句:(1)吾嘗終日而思矣
(2)吾嘗跂而望矣
(3)順風而呼
第七種:連詞,表假設關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種用法,從根本上說,是“而”前“而”後動詞關系的确定,動詞的關系決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動作的關系,這一點至關重要。
說着容易做着難,在具體的辨析過程中,動作關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進一步分析“而”前後的句子或者詞語之間的關系方能準确的判斷。“而”的用法有幾種容易混淆,現在做進一步的分析。
難點辨析一:承接關系與修飾關系
承接關系表示的是動作的先後順序,而修飾關系表示的動作的修飾關系。要想辨析好這兩個詞語的區别,得區分好“而”前後的兩個動作的關系,如果其前的動作和後面的動作沒有明顯的先後關系,就要考慮前邊的動作是否是後面動作發生的狀态,這樣就是“而”的修飾關系。
例如: “吾嘗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腳後跟”,這是一個動作,要區分好“而”前後的動作的關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麼關系。作者“望”的動作與“跂”的動作是同時進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狀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腳後跟之後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腳後跟”這個狀态伴随作者望的動作,因而這裡的“而”是表示修飾關系,而不是承接關系。
難點辨析二:并列關系與遞進關系
“而”前後的兩個動作沒有主次之分,則為并列關系,但是“而”前後的動作表示的是認知事物的由表及裡,由外及内,由現象到本質,那麼“而”前後的關系則是遞進關系,例如,“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智慧明達與行動沒有過錯是沒有先後之分,沒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質與評價的問題,沒有明顯的語義的遞進,而是一種并列關系。
再舉一個例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個句子涉及到兩個動作“學習”和“反省”,“學習”是一個前提條件,是一個基礎,“反省”則是在前者基礎上進行的動作,是對前一個動作的引申,是對學習成果的回顧與加深,因此這個“而”表示的遞進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
關于“而”的用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在具體的文言文語言環境中分析,隻要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深入思考,不斷琢磨,一切問題都不是什麼問題,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