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洪德
——讀馬汀先生《馬十家訓》有感
讀完了恩師馬汀先生的書稿《馬十家訓》,忍不住要提筆寫幾句話,這不是一時沖動,而是自2019年,幫助先生完成了他和夫人楊文英老師合著的《冬天裡的收獲》後,看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依然是筆耕不辍,隔三差五地給我發來他的新作,而且是用智能手機以微信聊天形式發給我,間或附上他自己拍攝的照片,經常在編發完先生的作品後便産生了有感而發的沖動。您能相信這是一位八十歲時才學習微機打字、上網發電子郵件的老人,那時候他還在使用老年手機。
馬汀先生1933年10月生人,按照咱們中國人傳統習俗,今年便是他的九十大壽。作為他的學生,不僅為先生健康長壽而高興,更為他年高不辍志,文學創作年年碩果豐而倍受鼓舞。我們這些年逾花甲的同學們談起馬汀先生,總是贊歎不已:“老師就是老師,一輩子都在做我們的榜樣!”
馬汀先生年已九秩,是我五十年前上中學時的語文老師。他幼年時逢戰亂,上學很晚,這期間,他種過地,學過徒,23歲高中畢業,27歲于山東師範學院(今山師大)中文系畢業。自1960年起,先後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語文教師33年。
我與馬汀先生的師生情誼已經有半個世紀了。1972年2月,我升入淄博十一中初中部,馬汀先生時任高中部語文教師,雖沒有正式給我們上過課,但在全校大會上,聆聽馬老師的評《水浒》輔導報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是緣分,1974年我升高中,班主任老師正是馬汀先生。
以後很多年,我進陶瓷廠當工人,參軍入伍,從事金融工作,文學,一直是我業餘愛好和追求,馬汀先生始終給我鼓勵和支持。
而我們師生的文學緣則始于2013年春,我帶着剛出版的個人散文集《三十六年間》專程到先生家送書,也算是向恩師彙報我自高中畢業後三十六年來學習工作情況。
春節後的一天,先生給我打電話,讓我去他家一趟,說手頭有一些文稿,是自己幾十年積累所得,有結集成書的打算。我趕到他的家裡,看見一大摞手稿,還有幾十張從報刊上剪輯的大小不一的剪貼,有些已泛黃,都是先生收集的多年來報刊發表過的作品剪輯。更可貴的是先生正在研讀《聊齋詩集》,從蒲詩中對蒲翁所經曆的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對蒲松齡細膩紛繁的思想情感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寫成了十幾萬字的《蒲詩漫談》。
那時候,老師還不會使用電腦亦不會打字,望着那些一筆一劃用楷書抄寫的手稿,我被先生的嚴謹勤奮精神感動。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在他的兒女和文友李光桢、宋金靜夫婦的幫助下,一部21萬字集散文、詩歌、雜詠和文學詩評于一體的《雜記與漫談》印刷成書(其中收錄了我師娘楊文英老師的詩歌散文20餘篇)。
沒成想,《雜記與漫談》的成書,讓先生一發而不可收,十幾萬字的《打磨子轶事》和反映着農民作家、五音戲劇作家楊玉寬生平及作品的《農民楊玉寬》,在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
以《雜記與漫談》為标志,一位年愈八旬的老人正式走入了文友們的視野。《金融文壇》《齊風》等文學期刊先後刊發了先生的多篇文學作品。
我将先生夫婦二人介紹給了金融文學山東創作中心的各位文友,引起了中國金融作協時任副秘書長、山東創作中心主任賈善耕先生的注意,賈主任不僅在“金融文學網”和《山東金融文學》季刊力推先生夫婦二人的作品,而且為二位老師的文學集出版成書奔波勞碌。二位老師大量的新作都是在創作中心主辦的媒體首發,并且多次獲得征文比賽獎項。2018年,金融作協山東創作中心決定,授予馬汀 楊文英二位老師年度“金融文學獎”銀制獎章,以表彰他們夫婦二人一年來在文學創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至今年馬汀先生的這部《馬十家訓》成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先生完成了七部文學合集。以下是這七部文集的成書記錄:
2013年8月,21萬字的《雜記與漫談》(與楊文英老師合著)出版;2014年9月,20萬字的家庭自傳體散文集《打磨子轶事》出版,我撰寫的《歲月有痕踏歌行》為序;2014年12月,20餘萬字的《農民楊玉寬》出版,周村區原政協主席張德業先生題寫書名,周村區原文化局長、作協主席孫方之先生作序;2016年10月,先生與老伴楊文英老師合作出版了《晚霞集》28萬字,我撰寫了《老鳳玉聲自激揚》為序;2017年10月,二位老師合著出版了《牽手集》,賈善耕先生為文集作序《文學之樹常青》;2018年8月,二位老師再次聯袂出版《冬天裡的收獲》。2022年秋,近10萬字的《馬十家訓》成書。在此,還要特别感謝金融書法家張德森先生,為先生多部著作題寫了書名。
讀了先生的《馬十家訓》,不禁思緒萬千。2013年出版《雜記與漫談》時,先生對網絡操作還不熟悉,打字、上網、收發電子郵件都需要晚輩代勞。如今,年屆九旬的老先生已是網絡常客,這些年來一百多萬字的書稿完全是自己敲打而作,收發電子郵件、手機下載發送文檔也是應對自如。作為他五十年前的學生,為先生高興自不在話下,先生堪稱我們這些花甲之年的“小青年”學習的榜樣。
《馬十家訓》以作者耳聞目睹的家事,和父母為代表的馬氏長輩、兄長姐妹以及家族親人的具體人和事,展現了族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和人格魅力。而這些大多取材于七八十年前作者親曆的人和事,真實記錄了作者坎坷曲折的家庭生活經曆,對先人是思念和祭奠,對後人是心靈啟迪。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采用紀實性散文形式,……以寫父親馬十的部分為中心,以體現父母的為人品格,和對子孫的教育理念。這大概就可以從中提煉出“家訓”的精髓。”
我想,馬汀先生的這部“家訓”不僅僅是寫給家裡人的,凡是品讀過的讀者,都會品出一位永葆青春精神不老的前輩對親人的真愛和對晚輩殷切的期望。
我衷心的祝願我的恩師馬汀先生健康長壽、生活快樂、文學之樹常青,為我們寫出更多更美的文字。
作者簡介:柴洪德,筆名:大海、紅地、齊訊、伊佳岩,河北固安人,中國金融作協、書協會員,山東金融作協榮譽主席,山東省散文學會、詩詞學會、中國農村金融攝影協會會員。曾任金融作協一、二屆理事。作品散見于《山東文學》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壇》《軍事故事會》《中國金融文化》等刊物,主編多部文學合集,著有個人散文集《三十六年間》。
壹點号 柳泉金融文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