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杜台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可見,從古至今人們都異常重視正月初一。不過環顧曆史,大家卻發現很多不同的民俗正在這一天慢慢消失。你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正月初一可是過年的大日子。它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也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傳統的正月初一習俗中,家家戶戶皆要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這些民俗大家想必都習以為常了。不過在老人的口中,還有大人們自己童年的對比中,甚至是不同年代的電視劇、曆史書籍,大家都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消失的習俗。
首先就是“初一不出門”這檔習俗。因為在民間有“初一出門走财漏福”之說,所以很多老百姓在這一天隻會和家人們吃吃豐盛的飯菜,并和鄰居朋友互相祝賀拜年,将彼此的新年祝福送到身邊人的心中,便也足夠了。但是讓他們出遠門走親戚或者出門辦事情,是萬萬不可的。不過在21世紀的今天,大家仿若慢慢忘記了這檔民俗,有的人不僅會出遠門,還會拖家帶口地出門旅遊,去溫暖的南方甚至國外。也有的人比較忙碌,哪怕在正月初一也會出門辦公。大家漸漸有了自己更重要的生活和價值觀,而“初一不出門”這檔習俗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第二個在春節漸漸消失的習俗,也很有意思——不能洗頭洗衣。這是因為“洗頭”、“洗衣”都涉及到“水”,而水在民間被認為和“财氣”相關,若是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洗頭,洗衣服的話,就會把這一年的财運給洗走了。所以人們通常都會在大年三十的當天去洗澡,把一年的污穢祛除,幹幹淨淨的迎接新年的來臨。這種對于新年的美好願望是非常真誠的,但是放在當今的社會當中,若是大家在大年初一的當天,真的有洗衣服或者是洗頭的需求的話,也會打破以往的習俗傳統,也沒人會過多的說什麼。這檔習俗在現在,好像并不是必須遵守的約定,而是成了一種老人口中的念叨,也要慢慢地消失了。
第三種正在慢慢消失的春節風俗,其實有一些可惜,那就是“貼門神、窗花”。因為在傳統的民間風俗當中,熱熱鬧鬧地“初一迎财神”,要将送來的财神神像倒貼于牆上,在巧手的人手中剪出漂亮的紅彤彤的窗花,貼在透明的玻璃窗上面,代表着這一年順順利利。但是随着時間的發展,剪窗花這樣的手藝已經漸漸的消失了,而在家裡牆上貼門神的傳統,也慢慢的消失。大家在過年的時候,好像隻會貼春聯貼福字,而财神畫像卻不常見了。
這第四種正在消失的春節習俗和美食相關。因為在傳統的民間習俗當中,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定要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湯圓。吃了湯圓之後就代表着一家團圓美滿,事事如意。勤勞又善良的人們,還特意給初一吃的湯圓起了新名字——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寓意更是好聽。不過在現在的社會,大家在初一的早上,可能就會吃一些除夕夜的剩飯剩菜,也有的人甚至會偷個懶,一直到中午才起床,對于早上一定要吃湯圓的規矩,大家都沒有遵守下來。
第五個春節正在消失的習俗,其實和現在的環境也有非常大的關系,那就是大年初一要開門放炮迎接喜神。在傳統的民間觀念當中,大年初一開門放炮,就會将與财運相關的喜神迎接到家裡面,這一年都會升官發财。而民間對于大年初一放炮仗也有很多的講究:放三個大爆竹,叫“連中三元”;放四個大爆竹叫“福祿壽禧”;放五個大爆竹叫“五福臨門”;放六個大爆竹叫“六六大順”。爆竹炸開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不過現如今的社會,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很多的小區或者是一些城市不可以再放炮仗了,因為會污染空氣,也會給打掃者帶來很多的麻煩。所以這民俗,也就漸漸地消失了。
而第六檔正在消失的習俗,就是“壓歲錢”。在傳統的大年初一當天,很多孩子都會收到壓歲錢,往往壓歲錢會被家長放在孩子枕頭底下。但是在現如今的社會當中,很多的孩子都漸漸的有了更獨立的思想,不願意主動給長輩磕頭了,而長輩也都很喜歡在手機上發一些紅包給孩子,或者是直接将看不見數額的錢放在紅彤彤的紅包裡面,代表着喜慶祝福給孩子。仿佛現如今的壓歲錢已經沒有了“壓歲”的功能,而是長輩對于晚輩的一種關愛了。
這些民俗的消失,是因為現在的環境還有科技的發展,有了更多不同的慶祝春節的方式,也有了更好的代替方法。其實這也代表着現如今的中國社會,已經越來越開放包容了,所以大家才會用更新的方式,去迎接新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