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鱗蟲之長,是我國偉大的圖騰,是王的信仰。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雖然各有各的天賦和喜好,但都沒有成為龍。雖然這個說法來由已經很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模糊不清,直到明朝才出現了明确的一種說法。
那麼,龍的九個兒子都什麼樣的不同?它們各自又都有什麼樣的天賦呢?
其實,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
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且九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長子囚牛,喜好音樂。它是龍子中性情最溫和的,不喜殺生,不愛逞兇鬥狠,專愛音樂,傳說它經常蹲坐在琴頭上,欣賞彈拉撥弦的音樂。
囚牛是龍頭蛇身,耳朵極為靈敏,能辨萬物之音。
至今仍有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眦,是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傳說它嗜殺成性,喜好争鬥,性格剛烈,勇猛無敵。其形象為:豺身龍首,怒目圓睜;像長了龍角的豺狼,雙角向後貼在背部;常雕刻在環刀、劍柄的吞口處。
有道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睚眦性情是有怨必尋,有仇必報,哪怕是誰瞪了它一眼,它也會找其争鬥。所以,至今還有很多人愛使用"睚眦必報"的成語。
三子嘲風,是一種祥瑞的神獸,喜歡冒險和向遠處眺望。其形象不僅美觀又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所以,嘲風經常被雕刻在宮殿的殿角上。
四子蒲牢,擅長吼叫,算得上是龍子中最有趣的一個。
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然貴為龍子,卻很害怕體型龐大的鲸魚,隻要鲸魚出現,它就會被吓的大喊大叫。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便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狀。敲鐘時,讓鲸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徹雲霄。
五子狻猊(Suān ní),喜煙好坐,外形比較像獅子,能吃老虎、豹子。
因為喜煙好坐,所以其形象經常出現在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之上。
六子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龍龜。其形似龜,喜歡負重。我們常見的石碑之下的龜,其實就是赑屃,是象征長壽和吉祥的神獸。
傳說中,赑屃經常背起大山興風作浪,後來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大禹治水成功後,就讓它把它自己的功績背起來,所以,中國的石碑多數都雕有赑屃的形象。
七子狴犴(bì àn),外形像老虎,威風凜凜,擅長辨明是非。
《龍經》有雲:"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古代衙門、獄門上的虎頭形裝飾,便是狴犴的圖像。
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百姓的守護神。
八子負屃(fùxì),也是外形最像龍的。負屃斯文,喜好文學藝術,尤其喜歡碑文,甘願化作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他們分别叫什麼?又有什麼不同?圖案文龍去裝飾那些名家詩文、書法的石碑。
這個有點像赑屃,但赑屃是負重,背着石碑。而負屃則是裝飾藝術碑文,并且是盤繞在石碑頭頂,或是兩側。
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叫龍魚,好吞。其形象為龍頭魚身,被認為是來源于印度佛教。
螭吻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辟邪的作用;也經常雕刻在建築物上,作為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東北話裡的"五脊六獸",便是來源于此。
因螭吻形象是龍頭魚身,所以,"鯉魚躍龍門"的淵源便是說它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