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代題材影視劇的我們,一定都聽過“八旗”,可真要說起來,對它又似乎不太了解。
如:具體是哪八旗?各旗地位有什麼不同?八旗子弟都是貴族嗎?
我們看《鐵齒銅牙紀曉岚》,權傾朝野的和珅竟然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金爺”行禮,而且金爺還說,就算我當街要飯,和珅也得給我下跪磕頭。
原來,這位金爺乃是和珅所在正紅旗的旗主。旗主權力有多大?這裡面有什麼講究?
以下,分别作解。
哪八旗?
雍正和乾隆帝曾一再谕稱:“八旗為國家根本。”
作為一種軍隊組織和戶口制度,八旗中的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兵民合一,使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若論數量,則有二十四旗,先有滿洲八旗,後增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先是,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确立。
二十年後,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1642年,漢軍八旗編制完成。
每旗設滿、蒙、漢三軍,所屬部衆統稱旗人。
上三旗、下五旗分别指什麼?
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六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統領。
完全屬于皇帝的隻有鑲黃旗,這應是“鑲黃旗”列為八旗之首的原因。
順治帝親政之後,親自控制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另外五旗。
由此形成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
下五旗: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
此後,終清一朝再無改變。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沒有排名先後,也沒有實力強弱不同,不存在上優于下的說法,普通旗人在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差别。
但天子直管的上三旗,算是親軍,守衛皇城,侍衛宮廷,護衛皇帝外出等,基本從此中出,機會更多。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
另外就是對包衣左領有影響——上三旗包衣吃皇糧,下五旗包衣領王府俸祿。(包衣,為滿語音譯,有“家仆”之意,有些包衣因受寵而顯貴,如曹雪芹家族)
為何是黃、白、藍、紅四個顔色?
據說,女真人最初隻有兩個旗,努爾哈赤及其弟分别統領黃旗、黑騎,由于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就改成了藍旗。
究其根源,女真人對顔色有一套自己的認知。他們認為,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紅色代表太陽。
以黃、白、藍、紅四色,依次對應地、水、天、日。
另外關于正和鑲,我們容易從字面理解,認為“正”的更尊貴,實際并非如此。就像前面說的,連上三旗下五旗這麼明顯的字眼對照,本質上地位也都一樣。
正和鑲隻是稱呼不同,反映在他們的服飾和旗幟上,一個為整體色,一個有鑲邊。
另外,旗幟的形态明顯不同,圖案也有差别: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内有五朵祥雲;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内有三朵祥雲。
如何理解旗主的權力?
一旗之主就是一旗之君,“屬人對旗主有君臣之分”,旗下官員及旗民有事,必須到本旗主處報告,得其允許後方可行動。
理論上八旗中每旗各設旗主一人,但上三旗往往由皇帝親掌,不再設立旗主。
清代初期,旗主風光無限,随着皇權不斷集中,旗主日漸名義化,成為一種榮譽職務。
雖說不一定有實權,但旗主對自己的屬人仍有天生的權利。也就是說,不管你當多大官,隻要還在本旗中,都得低旗主一頭。
上文我們提到和珅向金爺行禮,就是這個道理。
何謂八旗子弟?
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八旗子弟并非貴族,隻是兵丁,八旗中官員子弟則多為纨绔子弟。
早期的旗人都能騎善射,勇于征戰。最初設置八旗,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
當“開國有功”的旗人“穩定”下來,在各自的區域内,享受各種優惠,如被豁免稅賦與勞役,不做事而可領月錢等,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
剛開始,憑祖宗的福蔭,世代有個官銜,或者去當兵,領一份錢糧,生活還湊合。
随着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僧多粥少”,就分薄了收入。而且旗兵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營。
坐吃山空之時,有一些旗人去學習手藝,想靠自己的技能謀生。這些人,卻反遭冷眼嘲笑,被認為沒有出息。
在旗人看來,遊手好閑才是該有的姿态,才能代表他們的“身份”。
所以,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筝,玩樂器,坐茶館。女的也各有閑混過日子的法門。
由此,到了晚清,大量八旗子弟下降為佃戶,甚至淪為流民、痞棍和無賴。
後世的旗人,在時代的變局中,逐漸抛棄過往陋習,而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如老舍,正紅旗人;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鑲藍旗後人。
| 圖自網絡,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