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之間,有許多私交甚好,還有的則神交已久。互相“吹捧”之下,他們也寫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句子。
詩人杜甫對李白就毫不吝啬溢美之詞,稱贊他——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憶李白》
又說李白寫作——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不過,詩人之間的觀點也不總是相同,也就不乏一些相互拆台、“不給面子”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針鋒相對、互相拆台的古詩詞。
壹公無渡河
司馬遷《史記》記載,秦朝末年,天下紛争,群雄逐鹿。最終,項羽領兵率先攻入函谷關,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随後自封為西楚霸王,代楚懷王分封諸侯,一時勇猛無二。
盡管如此,項羽卻最終敗在漢軍之手,垓下城一場“霸王别姬”,終在烏江岸邊自刎。劉邦自此問鼎中原,稱為漢朝高祖。
電影《鴻門宴》截圖,項羽
項羽的故事曆來為人慨歎。詩人杜牧曾經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 《題烏江亭》
言說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一時的得失并不算什麼。如果當年項羽能夠忍辱渡江,回到江東之後,憑借江東衆多才俊子弟,未必不能重新奪回失去的江山。
不過,與杜詩的樂觀主義不同,北宋詩人王安石對項羽能否卷土重來一事,心中十分懷疑。北宋緻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期已滿,在趕赴京城的途中路過烏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縣),想起杜牧對項羽渡江一事的議論,寫下這樣幾句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 《疊題烏江亭》
王詩的眼光辛辣,針對項羽剛愎自用的特點,點出“鴻門宴”之後,項羽就已經失去了殺掉劉邦機會,到“垓下之圍”時,已經面臨着衆叛親離的境地,天時、地利、人和盡失,敗局已定。因此才有詩中最後一問。
北宋女詞人李清照與杜詩觀點亦不相同,不過立場又是一番光景,詩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夏日絕句》
李清照寫這首詩時,正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金兵占據中原,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偏安江左。李清照的丈夫本來出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後來城中發生叛亂,趙明誠不想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有感于家國之恥,遂寫下這首詩。
在項羽究竟要不要渡河這一問題上,杜詩、王詩和李詩觀點各不相同。仔細考慮起來,三人各自所處的背景不同,做出的判斷各有其道理。杜牧之詩,主要着眼于不拘泥一時勝敗得失;王安石則審時度勢,以其政治家的敏感,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大勢難以挽回,就算渡江也不會有所作為;李清照在經曆了北宋“衣冠南渡”事件後,反而深感項羽不肯渡江所體現的英雄氣魄,于是選擇用這幾句振聾發聩的詩文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貳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自屈原寫成離騷以來,香草就和美人一起成了文人騷客筆下的經典主題之一。種花、賞花、誦花之詩,經久不絕。不過,究竟哪種花最美?哪種最豔?哪種又最讨人喜歡?詩人心中自有自己的看法。
東晉陶淵明偏愛菊花,他經常一邊飲酒,一邊賞菊,因此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詩句廣為流傳。唐代詩人元稹效仿陶淵明,在住所附近栽滿菊花,當談到為何偏愛菊花時,他寫道: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 《菊花》
清 楊大章《菊花佛手圖》
喜歡蓮花的人也不在少數。李白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中,借荷花稱贊韋良宰所作之詩清新自然,不假雕飾:
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荷花,又常稱作芙蓉、芙蕖、菡萏,是李白詩作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植物。所以他在寫仙女的時候,要說她“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李白《古風·第十九》),神态飄搖。贈人禮物時,更要“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李白《折荷有贈》)。隻因為喜歡鮮豔的荷花,就要劃着船去江中心采摘賞玩。
詩人韓愈喜歡芍藥,因此作詩稱贊:
丈人庭中開好花,更無凡木争春華。
翠莖紅蕊天力與,此恩不屬黃鐘家。
溫馨熟美鮮香起,似笑無言習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勞,何事低頭學桃李。
嬌癡婢子無靈性,競挽春衫來此并。
欲将雙頰一睎紅,綠窗磨遍青銅鏡。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樂無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韓愈 《芍藥歌》
不過,待到牡丹花開放的時候,即便是百花争放,相形之下卻都失色。劉禹錫寫詩誇贊牡丹,還不忘同芍藥、荷花相比: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
言下之意,芍藥太過妖豔,芙蓉又太過清淨無情,隻有牡丹花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國色天香。無獨有偶,白居易也不留餘地贊美牡丹,看輕其他花草:“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白居易《牡丹芳》)。牡丹之豔麗,可見一斑。終唐一世,東都洛陽城裡廣種牡丹,詩人徐凝的句子無疑是這一景象的最佳寫照: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态破朝霞。
——徐凝《牡丹》
《牡丹圖》軸,清,樊圻繪,絹本設色,縱168.4厘米,橫46.4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
詩中再次将牡丹與芍藥、玫瑰相比,凸顯牡丹的美豔壓人。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又出現了對牡丹花不一樣的看法。王溥就寫: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王溥《詠牡丹》
詩人秉持着樸素的實用主義思想,将隻開花不結果的牡丹貶了一通。不過,這一番批評并不影響後世人們對牡丹花的喜愛。并且,這番喜愛之情一直延續到了今天。2019年,在中國花卉協會發出的《投票:我心中的國花》活動中,牡丹以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得票,力壓荷花、菊花、梅花而勝出。可以說,一千多年來,牡丹作為中國人民最喜愛的花卉之一,一直未曾改變。
自古以來,詩人愛花,寫花,不僅是因為其鮮妍美麗,還是因為不同品種的花卉品性不一,可以成為人們不同品格的寄托。因此,有所偏愛,互有褒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叁逝者如斯
時光易逝,如白駒過隙。對于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說,時間總是最寶貴的東西。因此,勸說少年珍惜時間的詩文辭句同樣不在少數。
漢樂府詩《長歌行》裡寫: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佚名 《長歌行》
詩裡對春日雖好,一旦秋天來了,所有美好都将不複存在抱有深刻的感歎。又提到東流的河水不知何時才能返回。詩人從自然規律出發,談到所有這些令人無能為力的自然法則。時間的流逝同樣無法避免,人如果少時不努力,到老一無所成,不免空在這個世界上走一回,徒增傷悲。
唐人寫成的《金縷衣》詩一首,同樣是勸人須要珍惜少年時光: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佚名 《金縷衣》
宋代大儒朱熹直從讀書學習出發,寫道: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偶成/勸學詩》
面對如此珍重時間,一刻不可怠慢,甚至有些許悲觀的論調,蘇轼反而顯得十分豁達,一日他遊玩至蕲水縣清泉寺,寺邊蘭溪溪水一反常态,自東向西流。見此奇景,他提筆寫道: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一作:潇潇)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蘇轼《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
蘇轼畫像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陳著《續侄溥賞酴醾勸酒二首·其一》),每個人終将老去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但對于蘇轼,人未嘗不能克服老邁的身體,而在精神上重新煥發活力與鬥志。這幾句詞,與王勃“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閣序》)一問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關于珍惜時間,對另外一部分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珍惜來的時間也不一定要用來努力讀書,而是可以用在飲酒作樂之上。
詩人李白最喜飲酒,天寶年間,他正值官場失意之時,因此終日飲酒。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正在長安城中,然不得重用,隻得借酒消愁,寫下月下獨酌四首,其中說道: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李白《月下獨酌其四》
說起自己不慕虛名,暫且飲着美酒,在高台上一醉方休。待到其後被“賜金放還”,于途中遇到岑勳、元丹丘時,他的詩句更顯豪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将進酒》
李白畫像
唐末詩人羅隐,十舉進士不第,感歎于時局艱辛,政治腐敗,因此寫詩傾訴: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隐《自遣》
其豁達開朗之情,比之于讀書進取又别是一番新意。
肆橫看成嶺側成峰
縱觀中國古代詩歌,主題衆多。有的寫景、有的寫事、有的描人、有的狀物……其中不變的宗旨是借詩寄情,抒發詩人對于天地、人生的感悟。詩人白居易曾解釋說,文章都是為了特定時刻而寫,詩歌都是為了具體的事情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不同的詩人在面對同一事物時,因自身所處環境大不相同,又因為彼此或同或異的理解與視角,會吟出大相徑庭的詩句。
因此才會有人說——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長恨歌》
有人卻拆台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來各自飛。
——夢醒山人《七筆勾》
有人說——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汪洙《神童詩》
有人不客氣地回應稱——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黃景仁《雜感》
倘若仔細翻閱那些浩繁的詩卷,這樣相互拆台的句子,恐怕是數也數不過來。
究其根源,總在于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