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
作為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的古城揚州,旅遊市場逐步回暖。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曆史上的揚州是富庶之地,能來揚州的人,那都是有錢人。
如今,“揚州”這兩個字,也吸引了海内外的遊客瘋狂打call。
但是,就算是揚州人,也可能沒有你以為的那麼了解“揚州”!
這座城市什麼時候有了這個名字?又是為什麼叫的“揚州”?
你是這樣的”揚州“
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有功,舜把帝位禅讓給了他。
據說,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地方諸侯表示不服。但禹敏銳地察覺到了有諸侯不喜歡他,便在塗山這個地方開了一次會,在會上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與檢讨,讓諸侯們感動不已。
感動之餘大家紛紛表示,聽大禹的話,别讓他受傷,還每年向禹進貢。後來,因為進貢的銅太多,禹就把各地的銅做了九隻鼎,象征着國家統一、繁榮昌盛。
這九鼎中的其中一隻叫做“揚州鼎”。
揚州作為地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戰國魏國人寫的《尚書·禹貢》。書中以地理為脈絡,将天下分為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
因為寫這本書的人,當時已經感覺到後人一定會将《禹貢》作為上古奇書,所以沒敢署自己的名字,而是署名大禹,所以叫《禹貢》。
我們一般把秦王朝之前的事情叫做上古,上古的曆史多與神話有關。禹作為與堯、舜齊名的帝王,最大的貢獻是治水,然後就是《禹貢》提到的把天下分為九州。
活了116歲的禹,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199年之前。
前幾年,我們高高興興地慶祝了揚州建城2500周年。這就很明顯了,上古時候的揚州,肯定指的不是現在的揚州。
據說,當時的揚州“淮、海惟揚州”,所以那時候我們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地域包括了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以及廣東的一部分地方。
那麼,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上古揚州“州界多水,水揚波”。細想也對!一邊是海,一邊淮河,一陣風過來,肯定得揚起波浪。
因此得名“揚州”。
所以說,古人真的很聰明的,起碼沒有起個“波州”“浪州”這樣的名字。
在我們今天看來,“揚”字還具有一些浪漫色彩。而且揚州與水的緣分真的很深,可以說是“因水而興”。我們比較了解的古邗溝、大運河,再到後來的鹽運,水是揚州繁華若幹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約在2000多年前,因為戰亂,朝代更替中被視為權力象征的九鼎竟然丢了,但揚州這個名字卻延用至今。
“揚州”地名之争
揚州作為上古九州之一,最早肯定不是特指某一城市。
多年前,還曾因“煙花三月下揚州”出現過地名之争,引發了南京、揚州網友的一番争論。
起初,有南京官員認為,根據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詞的意境,揚州其實指的是南京,更确切地說指的是“南京朝天宮西街。”
随後,還有南京學者佐證,曆史上的南京曾經有近400年稱為揚州。從“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到唐高祖武德年間,南京是揚州的省政府所在地。
上曆史課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在隋朝之前,我國有一段南北朝的分裂時期,那時候的揚州的确指的不是現在的揚州,直到隋再次統一中國,情況開始變了。
就在那段分裂時期的南朝,有個殷芸寫了本《小說》,其中有一句便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因此,有某些學者認為,南北朝到隋,再到唐,時間很短,所以李白很可能是受到“騎鶴上揚州”意境的影響,他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其真實意思是說去南京。
但是,揚州文化界人士華幹林曾說,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就已經設立了揚州大都督府,辦公地點在丹陽。兩年後,辦公地點遷到了江都,而“揚州”這個名字在那時成為了廣陵的專有名稱。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于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此時,揚州作為今天這個城市專有名稱已有一百多年。
那年“煙花三月”,李白在孟浩然的那個城市已經住了多年,看到老兄屢次考公務員被刷,于是對他說:“你去過揚州嗎?那裡風景可棒了。”煩悶的孟浩然正有“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意思,于是坐着小船就走了,送給了揚州這句最佳旅遊宣傳語。
話再說回來,既然詩仙起的詩名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怎麼可能還是去的南京呢?
現在我們再說起這件事,絕不是再次挑起争論,隻是讓大家更加了解揚州這個名字。
那麼,唐高祖武德九年之前,現在的揚州又叫什麼名字呢?
從上古至隋唐,統治者們給揚州起名可以用任性來形容。
戰國時叫做廣陵,西漢時稱作江都國,然後又叫廣陵國,到了東漢叫廣陵郡,而到東晉時還把廣陵郡分為海陵郡和山陽郡,到了南朝又改叫南兖州,北齊改叫東廣州,北周又叫吳州。
揚州到了隋唐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一項非常有意思的統計是,隋唐400位宰相中,有100位在揚州當過官。
我們都知道,隋炀帝楊廣也是在揚州發的家,正是揚州的“神助”讓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他可圈可點的成績很多都是在揚州幹下的,比如平定陳國。有人說,就算”奪嫡“不成功,楊廣也很有可能從揚州舉兵搶皇位。
楊廣對于揚州是充滿了感情,甚至赤裸裸地賦詩說“我夢江都好”。當了皇帝之後更是三次到揚州,最後也死在了江都。
揚州到了隋唐改名就更任性了。隋朝時候,剛改叫幾天揚州,很快又改成了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改叫兖州,武德六年改為邗州,武德九年終于叫了揚州。
随後,揚州這個名字至今專屬于這座城市。
揚州還有這些别稱
作為揚州人,你可能不知道“揚州”這個名字曾經多麼地受到追捧。
明清的時候,天津因為具有水鄉景色,詩人張問陶在《天津》中寫到“十裡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從此,“小揚州”成了天津驕傲的别稱。
安徽石台縣過去叫做石埭,在乾隆年間的《續石埭縣志》中說:本縣“習尚之靡”“流于奢矣” “稱為小揚州”。
廣東南雄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粵贛邊境的商品集散地,商旅遍地,歌吹拂天,史稱“嶺南第一州”,而馬可·波羅則稱之為“小揚州”。
湖南沅陵是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境内有秦時黔中郡古城遺址、戰國至漢代巨型墓葬群、千年學府龍興講寺、古藏書處二酉藏書洞,當地人自稱為“江南小揚州”。
揚州的”迷妹“不勝枚舉,可見揚州絕非一般“網紅”。而在揚州的曆史上,也有一些别稱,比如:廣陵、江都、維揚……
但也有些稱呼,卻是文學作品中的妙筆生花,非正式的稱呼。
漢末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戰亂頻發,地處南北戰略高地的廣陵特别顯眼,所以成了戰場。南朝文學家鮑照在459年到了廣陵,看到滿目蒼夷,一片廢墟,寫下了著名的《蕪城賦》。
蕪城就是荒蕪之城,《蕪城賦》流傳上千年之後,一些人就将蕪城作為揚州的别稱。
唐代風流才子杜牧曾在《題揚州禅智寺》中首先寫過“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宋朝的姜夔也在《揚州慢》詞中曾寫“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但遺憾的是,蕪城和竹西都不是揚州的正式别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