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的長沙郡
湖南為什麼簡稱“湘”,其意義何在?一般都認為,“湘”是由“三湘”而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漓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然而,經過許多的曆史、地理專家的實地考察發現證實,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發源于廣西靈川縣東海洋鄉的岐嶺南,漓水古名桂江,發源于興安縣西北與資源縣接界的苗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之說無真實考據,不可從。
西漢時的長沙國
湘是形聲字,從水從相。現在都知道湘是湖南省的簡稱,而湖南之所以簡稱湘,與湘江有關。湘自古都是首先指稱湘江,古代叫做湘水。水好解釋,因為古代除了長江專稱為江,黃河專稱為河以外,其餘的江河都稱為水。那麼湘江為什麼會被稱為湘呢。目前所知湘字最早出于周時:1、于以湘之,維锜及釜。——《詩·召南·采蘋》,2、沈玉躬兮湘汨。——《楚辭·涉江》,3、甯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楚辭·漁父》。中華文化發源于中原,在周時,湖南為蠻荒之地,并非中原文化興盛的地方。湘字最初是從相字發展而來,是較有考有據的。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各種訓诂學和辭義學多作此解釋。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周時戰亂,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為了紀念故地,他們将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稱為湘,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現了湘水。這也許就是湘字的來曆。
南北朝時期的相州與湘州示意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長沙市設湘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臨湘縣,因瀕臨湘水故名。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設湘州于此。從此,成省相當于一級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長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瀕臨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條大河,流域面積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曆來被簡稱為“湘”了。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