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這款交通工具可比汽車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意義都大得多。記得90年代,擁有一輛28大杠便是土豪的象征,到了現在,一輛自行車已大多沒有了當初的那種象征性意義,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産品。那自行車到底是如何出現的,未來又将如何發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自行車的世界。
1、自行車的現身
自行車的出現源于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發。1817年之前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匹,火山爆發後,糧食歉收,馬匹被用來充饑,為自行車的發明帶來了契機。1817年,馮·德萊斯發明的“雙輪馬車”是最早的自行車雛形。經過不斷的技術更新與叠代,至1891年自行車外觀已接近現代普通自行車。在問世之初的50年間,自行車的發展不溫不火,主要受限于購買能力、道路條件和艱難的學習過程。 自行車速度比馬車快,一般可達15km/h,具有随時取用,方便快捷等優點,到了19世紀70年代,自行車已成為現代性的一個标志。
2、自行車的興盛
1890年後,自行車轉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産,價格變得越來越親民,速度适中、維修簡單。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自行車已滲入西方社會的各個階層。随着市場的不斷拓展,自行車的車型也由基本車型拓展到幾乎每項出行活動都對應一種專有車型,例如遠途兜風車、雙座自行車、三輪運貨車等。
3、自行車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随着機械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内燃機汽車的出現給自行車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城市的道路空間紛紛讓位給機動車。汽車的飛躍發展推動了城市的擴張,出行距離增加,自行車逐漸被小汽車取代,騎行氛圍更差,騎行數量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4、自行車的回光返照
随着經濟和能源雙重危機的出現,自行車自由、經濟、健康、環保、便捷的優勢重新為人所注意,自行車開始得以回歸。1978—1985年,荷蘭自行車出行比例提高30%以上;1972—1995 年,德國城市地區自行車出行比例總體提高50%;2000年左右,丹麥哥本哈根自行車出行比例已高達35%。而最近幾年出現的共享單車,也極大提升了自行車的出行比例,自行車得以一定程度的複興。
5、自行車的2050展望
随着社會價值觀的不斷演進,對物質的追求将轉變為對生活品質和豐富社會關系的追求。能源危機的出現,節能環保逐漸深入人心,碳達峰和碳中和等目标的設定,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等等,這一切都為新型綠色可鍛煉的出行習慣帶來了契機。到了2050年,我們基本可以預測到集自由、經濟、便利、高效、健康、環保、節能于一身的自行車将會再次成為市場的寵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