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
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
雙層槳戰船圖浮雕
弩炮用石彈和希臘式建築構件殘片
◎王建南
展覽:意大利之緣——古羅馬文明展
展期:2022年7月10日-10月9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3、北4展廳
我沿着迂回的展線,走至一半,牆上猛然呈現出兩張戰争時間表,一左一右,頗為引人注目,至此,才看清楚這個“古羅馬大展”原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看待:前半段(3個單元)記述的是統一,後半段(6個單元)展現了古羅馬共和國的擴張過程。從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争”徹底擊敗迦太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到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這個在公元前5世紀時還是小城一座的羅馬,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曆史變革,成為一個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因此,盡管整個展覽分成了9個單元,但是完全可以歸結為兩個部分:“羅馬在古意大利地區的統一”和“羅馬在地中海的擴張”。
南征北戰
這兩張巨大的圖表列出了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所經曆的重要戰役。表中用“兩把交叉的劍”代表古戰場的地點與戰役時間。這是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小城邦從統一亞平甯半島到一躍成為橫亘地中海的超級帝國的步伐。
本展第一件引人矚目的文物是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聖壇的一側可能曾經有座雕像,刻畫的是神話故事中母狼哺育雙胞胎的情節。台伯神在旁邊目睹着一切,背景是帕拉蒂尼山的化身——兩個牧羊人,一個留着胡子,一個年輕些,被認為分别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聖壇另一側表現的是戰神瑪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婚禮,旁邊是厄洛斯和西爾瓦諾斯。在聖壇繁複的裝飾中,羅馬民族具有神祇血脈的主題同瑪爾斯和維納斯的結合聯系了起來。
羅馬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其龐大的帝國疆域是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争後赢得的。自公元前5世紀始,羅馬通過和周邊諸族結盟,形成了一個複雜的關系網,從而确保其生存下來。此後,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使羅馬人在台伯河谷建立起穩固的疆土,并于公元前496年在雷吉魯斯湖畔戰役中徹底擊垮了拉丁同盟,将其勢力範圍擴張至南面的那不勒斯海灣周圍,從而可以集中精神應對來自北部和東部的挑戰。在敵對了一個世紀之後,羅馬于396年征服了伊特魯裡亞城市維伊,取得了北方戰争的勝利。在公元前295年,羅馬人又擊敗了宿敵薩莫奈人,一舉控制了意大利東部,後來挫敗了希臘亞得裡亞海沿岸王國的入侵,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幾個世紀以來,羅馬将半島南北的諸多民族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有時直接使用暴力,有時使用和平手段。這些民族的文化往往相互關聯,又各具特色清晰可辨,并且時時與希臘世界、東地中海區域及凱爾特世界、中歐地區保持交流。盡管羅馬承諾尊重他們,但無論正式同羅馬結盟還是向羅馬俯首稱臣,這些民族都經曆了語言、法律、宗教習俗、生活方式、經商之道、喪葬儀典等多方面“羅馬化”過程,逐漸呈現出更加統一的文化特征。
文化趨同
展覽的第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喪葬習俗。自公元前1000年開始,每個族群都形成了埋葬社群重要成員的獨特習俗。意大利北部仍然沿用火葬,然後将遺骸保存在珍貴的骨灰甕中。在伊特魯裡亞,人們将逝者安放于如同生前家居環境的石墓中。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族群則在逝者遺體周圍放置大量金屬制品和陶器。大希臘地區的城邦公墓中,數量有限的象征性随葬品反映了墓主所處的社群、社會階層和性别。
這個時期意大利随處可見武裝士兵的身影,反映了混雜交融的過程,也是希臘化時代初期軍事領域的特征。墓室内的彩繪裝飾,詳盡表現了貴族大家庭中男性和女性長者在社會和儀式中的角色。在阿普利亞騎士墓中出現了具有典型伊特裡亞-羅馬步兵風格的頭盔,這表明當地貴族自我呈現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反映出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上兩點都說明,随着羅馬逐漸擴張到半島的南部,羅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
羅馬在征服的過程中,起初差異化明顯的族群語言也逐漸趨于标準化。随之而來的是宗教習俗的趨向統一。盡管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身份認同,但随着時間推移,也慢慢被吸收并整合到羅馬宗教當中。
布匿戰争
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意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都處于羅馬的控制之下。在此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羅馬人及其盟友向主宰地中海西部的強國——北非的迦太基發起了挑戰。經過三次長期的戰争(稱為布匿戰争),羅馬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展廳中段一個大玻璃櫃中展示的一堆弩炮用石彈和希臘式建築構件殘片默默地訴說着公元前216年發生的一次慘烈的戰鬥。那是在第二次“布匿戰争”時期,羅馬軍隊在坎尼戰敗,迦太基軍隊得以繼續駐紮在大希臘地區,直到公元前203年放棄在意大利的軍事行動。短短幾年間,迦太基大将漢尼拔通過與塔蘭托結盟的策略,成功地削弱了羅馬對愛奧尼亞海岸希臘城市的影響力。
漢尼拔占領意大利長達15年,羅馬人最後不得不采取拖延戰術,盡量避免與迦太基軍隊正面交鋒。他們燒毀自己的莊稼,退守在堅固的城池裡,不時派出小股部隊侵擾對手。在羅馬人“焦土政策”的脅迫下,漢尼拔的大軍逐漸被饑餓所困,被迫放棄了這場遠征。然而,迦太基人不惜一切代價的主動出擊深深地打擊了羅馬人的士氣,沉重地削弱了他們的實力。
在漢尼拔退出亞平甯半島60年後,羅馬才得以恢複元氣,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不僅攻占了迦太基人位于北非西側的首都,而且将城中所有建築夷為平地,幸存的居民絕大部分淪為奴隸。
奧古斯都
由于軍隊規模急劇擴大,加之羅馬征服東方過程中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的古意大利盟友與羅馬之間爆發了流血沖突。在蘇拉、龐培和凱撒等偉大軍事領袖的指揮下,為争奪國家的控制權,對立派别之間進行了近20年的内戰(公元前43年-公元前31年)。在規模浩大的亞克興海戰中,屋大維戰勝了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七世,這标志着羅馬共和國長期領土擴張和政治統一曆程的結束。
庫邁出土的雙層槳戰船圖浮雕(公元前50年-公元前25年)由灰色凝灰岩雕刻而成。展示了兩艘相同的戰艦,滿載武裝人員,但沿着不同的路線航行(可能是戰鬥中的戰術移動)。這些戰船每側有兩排超過12隻船槳,而船首已經缺失,船尾有坐在欄杆後面的舵手。士兵們裝備長矛、半球形帶檐頭盔和橢圓形盾牌,在甲闆上列隊,可能是在準備登陸作戰。他們的隊形很緊密,舉着盾牌,雙腿分開,暗示着即将進行戰鬥。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共和國進入了危機時期。經過一系列血腥戰争,尤利烏斯·凱撒大帝的養子奧古斯都憑借非凡的人格魅力,建立起一種新的政體,即以“第一公民”(元首)為中心的“元首制”。從這時起,意大利不僅在政治和行政上,而且在文化、信仰和語言上實現了重組和統一。
元首奧古斯都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早在公元前32年,這個半島不僅是地理和文化社群,也是政治體系,已成為“一統的意大利”,宣誓效忠于他,而且與他并肩作戰。公元前一世紀的慘烈戰事“同盟戰争”,加速了意大利醞釀已久的首次統一。從奧古斯都開始,在皇帝的統治下,羅馬政治實際上被一些特權家族把持,它們一如既往地為争奪帝國的勝利果實而展開競争。發生變化的隻是競争的規則,以及皇帝的近臣力圖接納或排擠行省貴族的方式,後者因财富而要求成為全帝國的新貴族。
在展覽最後一部分展示的衆多大理石肖像中就有奧古斯都大理石頭像。這位“第一公民”頭上覆蓋着托加長袍的下擺,這本是古羅馬的傳統服飾,由奧古斯都重新啟用,象征着純潔的道德。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們熟知的那對招風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體現。歲月的痕迹(額頭的皺紋和凹陷的雙頰)都被刻意弱化,使得這件作品具有了某種莊嚴的永恒感。然而,也許他已經覺察到,龐大的帝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無法逆轉。
攝影/王建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