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裡那些經常出現又地理名詞究竟是指哪裡?
古人認為東、西、南、北之極即四極,四極支撐的範圍之内就是天下。天下的概念非常廣泛,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觀念也是逐漸成熟起來的,後來慢慢有了方位、層次等概念。“天下”是一個古文中常用到的表示地域範圍的詞。比如《大學》裡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裡說春秋霸主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曹操寫的《短歌行》說“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還有一個和“天下”意思相近的詞叫“四海”,古詩文裡常常提到“四海”:比如著名的《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再比如司馬相如琴挑文君的《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四海在上古時期被看作是世界的邊緣,商代時的認知是中國四方都是海,因此用“四海”或“海内”來稱呼全國,範圍和九州相同。漢代劉邦的大風歌還說“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唐代王勃也說“海内存知己”。
“天下”和“四海”在古文裡指的就是全國範圍之内。
除了指全國的“天下”和“四海”,還有表示方位區域的地理名詞。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又被稱為“柳河東”、“河東先生”。柳宗元在唐代屬于河東人,即現在的山西運城永濟一帶。故以其祖籍地名稱呼,這也是古代對人稱呼的一種方式。比如清代有左湘陰,李合肥等。最早設河東郡的是秦代,當時的河東郡在現在山西夏縣以北,郡治在安邑。漢代時河東則指山西省的西南部地區。唐代“河東”的地理概念括大了很多,泛指山西一帶,顧炎武《日知錄》說“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河東,顧名思義,河之東,“河”是指黃河。黃河流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故黃河以東名為“河東”。而這一段黃河以西就是“河西”。
以“東”、“西”作為地理标志指向的還有“關東”和“關西”。漢唐時函谷關、潼關以西為“關西”。岑參詩裡寫過“殘虹挂陝北,急雨過關西。”,意境很開闊。反之在這個時期函谷關、潼關以東就稱為“關東”。而之前東漢三國時期曹操寫“關東有義士”,這個“關東”指的則是“虎牢關”以東。之後明清時期的“關東”又指山海關以東,指東北三省還包括内蒙古自治區東部。虎步“關右”,所向無前的夏侯淵這裡的“關右”其實指的也是“關西”,即潼關以西。古人以西為右。漢唐時都城在長安,函谷關或是潼關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地理作标。這個時期的“關外”就是指函谷關或是潼關以東。明清時以“山海關”為作标,這個時期的“關外”指的就是黑龍江、吉林、遼甯東北三省地區。
還有一重要的地理标志就是“江”。江,在古代是專用名,就是指長江。長江在南京以南、安徽境内的流向是東北——西南向豎直略斜的方向。江東,就是指在這一段流向之内的長江以東,稱為“江東”。江東小可指江蘇南京一帶,大可指安徽蕪湖一帶長江下遊南岸地區。 秦末垓下之戰項羽大敗,在生命的最後盡頭,對烏江亭長勸他過江東的建議,項羽說了幾句話:“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是楚國下相人,下相是現在的即今天的江蘇宿遷。但項羽年少時是跟随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吳中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即項羽所指的江東範圍之内。項羽當年起義兵反秦以江東為根據地,沒想到最後敗給劉邦,覺得辜負了當初江東父老的支持,所以覺得沒有顔面回去。
《資治通鑒》周瑜說孫兄,“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這裡的江東也是同樣的意思,指長江以東。這裡江東主要是指孫吳的統治區域。江東包括六郡: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廬江郡、豫章郡、廬陵郡。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東又叫江左。五代,丘光庭《兼明書·雜說·江左》,“ 晉 、 宋 、 齊 、 梁 之書,皆謂江東為江左。” 中國曆史上東晉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齊、梁、陳這五個朝代都在江左,都以建康為都城,所以合稱為“江左五朝”。另外和長江有關的方位詞還有“江表”。政權核心在中原,如果從中原的角度俯瞰,長江以南為表,表即外的意思。所以江表、江南指的都是一個地方,就是江東。
“劍外”在唐代是個非常重要的區域。杜甫詩裡說“劍外忽聞收薊北”,“劍外”是指四川北部劍門關以南的蜀中地區。唐代都城長安在劍門關東北,如果以長安為中心,劍門關以南就稱為“劍外”。
宋代辛棄疾的詞說“五十弦翻塞外聲”,“塞外”指長城要塞以北,也稱為“塞北”或是“朔北”、“漠南”,大緻就指内蒙古自治區中、西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