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我國古代最愛玉的帝王。曆史上再沒有哪位帝王,象乾隆帝那樣,對玉器的認識和研究投入如此大的精力。他愛玉、藏玉、甚至在玉器制作上親力親為。他在位期間是清宮收藏古玉最多的時期,據說乾隆皇帝詠玉的詩文就有800首之多。他有17個兒子,除第16子早殇未命名外,其餘諸子取名均與玉器有關,皇帝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玉之福祉潤澤其後代。乾隆皇帝對玉的癡迷,促使“乾隆玉”成為18世紀中國玉的代名詞,乾隆玉也成為中國古代玉器發展進程中最耀眼的明珠。乾隆孝粉玉碗乃是乾隆皇帝他母親當時生病,經過禦醫治療研發中藥必須配合玉器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為此乾隆皇帝連夜命令工匠趕制出玉碗-玉蝶-玉杯-玉瓶等。後期被後人譽為“乾隆孝粉”
曾在2012香港佳士得國際拍賣春拍一個有少許破損的“漢白玉碗”以30萬起拍的,後經衆多收藏家瘋狂争取,最終以115萬定錘成交。有破損的“漢白玉刻花纏枝紋碗”已經如此受歡迎了,可見漢白玉碗的魅力之大,價值之高
“乾隆孝粉”玉碗,碗的内外部有花紋,其材質十分精美,用燈光打照,整體十分通透,有玉質光感,一般來說,主要是上等和田白玉,是宮廷禦用之物,極少流落民間。另外,“乾隆孝粉”(實際是“乾隆年制”)主要是玉碗,幾乎沒有其他造型。“乾隆孝粉”因選用上等白玉制成,暗刻花紋,工藝十分複雜,就算在宮廷也是稀有之物
曆來“乾隆玉”的市場價值都非常走俏。
乾隆 孝粉玉碗 280萬 -- 2014-10-25
清 白玉薄胎玉碗 900萬 -- 2015-05-29
清乾隆 白玉玉碗配珊瑚 880萬 -- 2015-12-04
漢 螭龍玉碗 720萬 -- 2013-10-15
乾隆年制款纏枝花卉紋玉碗 980萬 -- 2014-05-17
明清時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點是:與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工藝雕刻緊密聯系,全面繼承了前代玉器多種碾工和技巧。并有顯著的發展與提高,碾法突出體量感,并追求工筆畫功力。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清代碾法,要求嚴格,規矩方圓,線如直尺、圓似滿月,姿角圓潤光滑,無論是器物的内膛、側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絲不苟,裡外均花費大力氣,做工十分講究,镂空尤其重要,根據以上特點,我們可以去判斷藏品的真假。
氧化鑒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産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内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僞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目前用酸類物質侵蝕僞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裡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别作僞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顔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并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僞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松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隻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藝術水平鑒定
在中國玉器制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制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制,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别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制。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制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顔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紅色漆器内,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産生黑色沁,黃土内埋藏,則可能産生黃褐色沁。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顔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僞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處進行激光僞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幹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氣味鑒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于鑒别那些僞造出土古玉特别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玉器的鑒别方法 單選
0人 0%
3
0人 0%
5
0人 0%
6
歡迎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2016.7.18
小編:納蘭述海
小編S1851624557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