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語文三峽課文?一、作家作品1.作者簡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八年級上語文三峽課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郦道元(約470-527),字善長,範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随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
2.背景鍊接
(1)《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書中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曆史遺迹、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2)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宜昌。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長江三峽有許多名勝古迹,白帝城、黃陵、南津關、孫夫人廟等。他們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
二、字詞句積累
1.讀準字音
阙(quē) 疊嶂(zhànɡ) 曦月(xī)
襄(xiānɡ)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yǎn) 飛潄(shù)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2.重點詞語
重岩疊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禦風(奔:奔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舟之快。)
素湍綠潭(素:白色的;湍:急流;急流濺起的雪白浪花。素湍、綠潭,一動一靜)
回清倒影(回清:動賓短語,回旋着清波。倒影:動賓短語,倒映着影子)
清榮峻茂(四字并列,清,指水;榮,指樹;峻,指山;茂,指草。)
哀轉久絕(轉,婉轉;絕,消失)
3.通假字
略無阙處(“阙”同“缺”,空隙、缺口。)
4.一詞多義
①自
自三峽七百裡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或
或王命急宣(有時)
或以錢币乞之(有的,有的人)
③疾
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快)
疾惡如仇(憎恨)
④絕
沿溯阻絕(斷絕)
絕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斷絕,消失)
5.古今異義
① 或王命急宣(或:古義:有時。今常用于選擇複句的關聯詞。)
②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義:是一個動詞“至”和一個介詞“于”,此處譯為“到了”。今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或達到某種程度。)
③ 雖乘奔禦風 (雖:古義:即使;今義:表轉折,雖然)
6.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奔:飛奔的馬,動詞做名詞。)
②空谷傳響(空谷:在空蕩的山谷裡,名詞做狀語。)
③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朝、暮”是名詞作狀語,譯為“在早晨、在晚上”)
④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詞用作名詞)
7.翻譯下列句子
①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譯文:有的時候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可以到達江陵。
②兩岸連山,略無阙處。
譯文: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文: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④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譯文:即使是騎上快馬駕起疾風來,也沒有這樣快。
⑤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譯文: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種景物的影子。
⑥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文:極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長着奇形怪狀的松柏;懸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巒間飛速沖蕩,更顯出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充滿無限趣味。
⑦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文:常常有爬上高崖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三、朗讀節奏
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峽七百裡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結構思路
第1段重點寫山,突出群山連綿的特點;
第2段寫夏季三峽情景,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
第3段寫三峽春冬之景。
第4段寫三峽秋景。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第1自然段寫三峽兩岸的山峰——重岩疊嶂,隐天蔽日。(地貌)
第2自然段寫三峽湍急的水流——沿溯阻絕,乘奔禦風。(夏天)
第3自然段寫三峽春冬的美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春冬)
第4自然段寫三峽高猿的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秋天)
四、問題探究
1.第1段作者是怎樣突出三峽山的特點的?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從正面描寫三峽山的連綿;“重岩疊嶂,隐天蔽日”從正面突出三峽山的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突出三峽的高峻。
2.第2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征的?
先從正面落筆,後分兩層來寫:以“沿溯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與“乘奔禦風”對比,突出船行之快,表現水勢之大。
3.第3段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先寫俯視江中所見,後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最後作者總結,狀寫了四種景物。
4.作者寫三峽秋景抓住了什麼景物?突出了什麼氣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肅殺的氣氛。
5.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文章是從兩個方面按照先寫山,後寫水的順序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凄婉美)
6.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麼從山寫起?寫水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因為“峽”的意思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先寫山,寫山之綿長險峻是為寫水流湍急作鋪墊的,寫水的順序是根據水由旺而枯的變化過程而定的,夏天江水暴漲,最為洶湧迅疾,最具特點;同時又是承接上文寫山之險峻而來。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幹,順勢而下,入情入理。
五、語言賞析
1.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從側面進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險峻,江面的狹窄,蒼天一線,真可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襄陵、阻絕”是寫夏水的兇險,水漲路絕;“朝發、暮到”“千二百裡”寫夏水的迅疾。“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用比較的方法更加表現了夏水的迅疾。我們似乎看到了三峽洶湧向前、奔騰咆哮的江流,我們似乎感受到了坐在小小木船上飛流直下、一瀉千裡、驚心動魄的快感,讓人頓生萬丈豪氣。
3.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并認真體味。
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确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六、探究寫法
郦道元的這篇文字,原是注釋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嚴謹,渾然一體,而自成一格,獨立成篇。文章的寫法上主要特點大緻有三:首先,先總後分,有分有合,結構謹嚴。先寫三峽概貌,總體勾勒;再抓住季節特點分别描寫,特點鮮明。而春冬兩季,特點相似,絕不浪費筆墨,強做分别,故合寫;夏水湍急,秋氣蕭森,景象不同,故分寫。其次,次序分明,文脈貫通。先寫概貌,強調三峽之雄偉;次寫四季景象,未按時序來寫,而是借着文脈之勢,首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壯。跟着再寫春冬與秋天,轉為沉靜,雖氛圍、特色不同,但文脈轉緩,其勢相同。最後,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起首寫山;夏天和春冬兩季,重點寫水;最末段寫秋,又以山為主。起句“自三峽七百裡中”,似橫空出世,突兀淩厲;末尾寫漁人歌謠,牽動讀者心緒,如餘音繞梁,綿綿不絕。
七、文章主旨
本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八、全文總結
九、知識拓展:
(一)描寫三峽的詩句:
1.朝雲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 ——陸遊《三峽歌》
2.扁舟轉山曲,未至已先驚。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
——蘇轼《巫山賦》
3.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樂府詩集》
4.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 ——郭沫若
(二)詩文比較閱讀
(三)撰寫導遊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