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九年級下冊語文曹刿論戰原文注釋

九年級下冊語文曹刿論戰原文注釋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29 23:07:42

九年級下冊語文曹刿論戰原文注釋(九年級語文下冊曹刿論戰課内閱讀)1

一、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參考注釋(注意畫橫線/紅色字的解釋):

(1)曹刿(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4)伐:攻打。(5)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6)公:諸侯的通稱,這裡指魯莊公。(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俸祿的人。(8)謀:謀議。(9)間(jiàn):參與。(10)鄙:鄙陋,目光短淺。(11)乃:于是,就。(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麼作戰?以,用,憑,靠。(1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别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1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17)加:虛報。(18)小信未孚(fú):(這隻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19)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20)獄:(訴訟)案件。(21)察:明察。(22)情:實情。(23)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内的事。屬,種類。(24)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25)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随行,跟從。(26)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刿。(27)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28)敗績:軍隊潰敗。(29)馳:驅車追趕。(30)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迹。(31)轼: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32)遂:于是,就。(33)逐:追趕,這裡指追擊。(3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35)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36)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37)再:第二次。(38)三:第三次。(39)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裡指士氣旺盛。(40)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41)伏:埋伏。(42)靡(mǐ):倒下。(43)曹刿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後加的。

三、參考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将要迎戰,曹刿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刿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刿問:“您憑借什麼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刿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刿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刿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随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曹刿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将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刿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刿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刿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戰車,扶着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刿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迹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三、賞析:

講述了曹刿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争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叙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緻,增強了叙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刿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确,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争策略,也表現出曹刿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刿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刿論述赢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照、映襯的修辭技法。以曹刿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刿抗敵禦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刿與魯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驽鈍、浮躁反襯曹刿的機敏、持重。如果說,作者有意無意使魯莊公出醜,證明了“肉食者鄙”的斷言,那麼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聰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現。

四、相關問題:

(44)曹刿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麼?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45)曹刿如何評價魯國的戰前準備?

“何以戰?”曹刿一問,魯莊公三答,曹刿三評。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表明魯莊公把戰勝的希望寄托于近臣,“鄙”之一。曹刿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申明這是小惠,不足依托。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表明魯莊公把戰勝的希望寄托于神靈,“鄙”之二。曹刿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申明這是小信,也不足依托。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表明魯莊公把戰勝的希望寄托于人民,這才是根本,非“鄙”也。所以曹刿對曰:“忠之屬也。此,足顯曹刿的遠見卓識。

(46)戰争中,作者怎樣寫魯莊公與曹刿的?

魯莊公“将鼓”、“将逐”的不察敵情、急躁冒進,反襯曹刿的臨陣從容、善察時機,所以作者用詞“未可”、“可矣”。魯莊公之“鄙”再一次與曹刿的“遠謀”做了對比。

(47)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刿的“遠謀”?

曹刿之戰前的“判”、戰中的“斷”、戰末的“逐”、戰後的“析”,都表現了曹刿的“遠謀”。

(48)一直以來,好多人都誤解了魯莊公“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實他根本不“鄙”,為什麼?

魯莊公對待曹刿及這次戰争,可以說做到了“禮賢下士”、“從谏如流”、“知人善任”、“虛心求教”,這怎麼能是一個“鄙”者能做到的呢!

(49)請從政治和軍事方面說說魯國勝利的原因。

政治方面:獲取了人民的信任,這才是勝利的根本。軍事方面:魯莊公做到了“禮賢下士”、“從谏如流”、“知人善任”、“虛心求教”,曹刿更能分析敵情,把握時機。

五、類似考試題:

(50)解釋下面句子中畫橫線/紅色的字詞。(4分)

①又何焉 間: ②肉食者 鄙:

③弗敢也 加: ④而衰 再:

(51)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①何以戰?

②夫戰,勇氣也。

(52)按要求回答問題。(4分)

①在指揮作戰中,曹刿隻說了兩次“未可”,一次“可矣”,這樣簡短的語言表明曹刿具有怎樣的特征?

②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曹刿這一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

(50)①參與。②鄙陋,目光短淺。③虛誇,謊報。④第二次。(4分,一個詞語1分。)

(51)①憑借什麼作戰?②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2分,一句1分。)

(52)①表明曹刿具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戰機的特征。②曹刿是一個有愛國之心而且具有卓越軍事指揮才幹并有着獨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4分,一空2分)

(53)解釋下列畫橫線/紅色的字詞。(4分)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焉?_____________ ②肉食者,未能遠謀。_____________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 ④望其旗。_____________   

(54)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答: 。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 。 (55)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 本文記述的齊魯長勺之戰是曆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是曆史散文的經典名篇。  B. 曹刿雖一介平民,戰前主動求見魯莊公,就”何以戰”連連追問魯莊公,把為百姓辦事,得到百姓擁護作為“戰”的根本條件,足見他的憂懷國事、深謀遠慮、指揮若定。  C. 魯莊公雖戰前倉促應戰,戰鬥中又想急躁冒進,戰後對勝利還有點稀裡糊塗,但并非一無是處,如他能坦誠待人,虛心聽取别人意見,知錯能改等。  D. 本文寫曆史上著名的長 勺之戰,寫法上頗有特點,将重心放在“論戰”,略寫戰争場面。全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56)長勺之戰戰前魯莊公認為“可戰”的條件有哪些?弱國要戰勝強國,必須具備一些條件,讀完本文,你從中總結出要以弱勝強必須具備哪些條件?(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53)①參與 ②見識淺陋 ③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④倒下 (每個1分)  (54)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依實情判決。(2分,關鍵詞:獄、情)   ⑵敵人士氣喪失殆盡,我方卻士氣旺盛,所以戰勝了敵人。( 2分,關鍵詞:竭、盈)  (55)B. (“戰前”曹刿怎麼可能“指揮若定”?)  (56)魯莊公認為“可戰”的理由有三:衣食與近臣分享,祭祀神靈講誠信,審理案件依實情(3分,每點1分)。以弱勝強的條件: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确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2分,每點1分,任答2點即可)

六、擴展閱讀之《子魚論戰》: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将戰。大司馬固谏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将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緻志,鼓儳(chán)可也。”(選自《左傳》)背景:宋襄王欲稱霸諸侯成為盟主。楚國實力強大,鄭國附庸推舉,楚國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鄭國。

【譯文】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将要迎戰,大司馬公孫于是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想要戰勝楚國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聽。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鬥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國君的衛士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并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麼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麼頭發斑白的敵人?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來鼓舞戰鬥的勇氣,教戰士掌握戰鬥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來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當(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鬥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問題:

(57)宋襄公敗績的原因?

(58)宋襄公錯過哪些戰機?

(59)“曹刿論戰”與“子魚論戰”的根本區别是什麼?

參考答案:

(57)1、沒有聽從他人的建議。

2、驕傲自大,不屑于通過手段戰勝敵人,所以三番五次錯過時機。

3、除主公問題外,本身國力的弱小也是一點。

(58)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宋軍已經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

2、既濟而未成列。【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隊列。】

(59)兩方在兵力上的劣勢是相同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一個大勝,一個慘敗。根本的區别就在于戰略戰術的不同。

七、挑戰閱讀:

(60)《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始将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裡,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俨然不遠千裡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僞态,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于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于戰場。夫徒處而緻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緻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于外,義強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淩萬乘,诎敵國,制海内,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沈于辯,溺于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箧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烏集阙,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随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毂連騎,炫熿于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轼撙銜,橫曆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6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黑貂之裘敝 敝:破舊

B.乃夜發書,陳?數十 陳:擺開C.簡練以為揣摩 簡:選擇

D.當秦之隆 隆:隆重 (6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父母不與言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黃金萬镒為用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C.轉毂連騎,炫煌于道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D.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63)以下六句話分别編為四組,都屬于蘇秦“合縱”之策産生的政治影響的一組是( ) ①革車百乘,錦繡千純 ②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③皆欲決于蘇秦之策

④諸侯相親,賢于兄弟 ⑤山東之國,從風而服 ⑥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64)對原文有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蘇秦隻身赴秦,企圖說服秦惠王采用連橫策略并吞諸侯,但秦惠王認為諸侯很強大,時機不成熟,拒絕了蘇秦的建議。 B.遊說秦王落空,蘇秦落魄回家發憤苦讀,精研太公兵法;一後說服趙王采用“合縱”之術,然後奔波各國,建立軍事聯盟,最終名利雙收。 C.文中運用語言、動作、神态等多種描寫手法寫出蘇秦得勢前後的不同遭遇,刻畫細緻傳神,對比鮮明,展現了戰國時代崇尚功利、淡薄親情的炎涼世态。 D.蘇秦或說秦王“并諸侯”,或說趙王“抑強秦”,其外交政策相反但實質上目的相同,即獲取個人的尊位與富貴。 (6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先生俨然不遠千裡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②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③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參考答案:

(61)D (62)C (63)C (64)A

(65)①現在先生莊重地(嚴肅地、一本正經地)不遠千裡(前來)在朝堂上教導我,(我)希望您在來日教我。(3分)評分标準:3分,重點詞“俨然”“庭教”“以”,各1分;譯錯一處扣1分。 ②父母不把我當作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3分)評分标準:3分,重點詞“以……為”“秦”、判斷句,各1分;譯錯一處扣1分。

③妻子斜着眼睛來看(不敢直視),傾耳而聽(傾聽、洗耳恭聽);嫂子像蛇一樣匍匐在地爬行,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謝罪。(4分)評分标準:4分,重點詞“側目而視”“側耳而聽”“蛇行”“謝”,各1分;譯錯一處扣1分。

(66)《張儀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缑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顧争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纣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将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選自《戰國策·秦策》)

(67)下列各項畫橫線/紅色的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親魏楚,下兵三川 對……友善,與……交好

B.兵勞衆不足以成名 疲憊的,衰敗的

C.臣請其故 陳述,說明

D.不如伐蜀之也 萬全,完美

(68)下列各項畫橫線/紅色的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屯留之道 人君神器之重

B.挾天子令天下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

C.而王不争焉,争于戎狄 相如招趙禦史

D.以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69)下列各項對文章内容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記述一場關于“伐蜀”與“伐韓”的争論,張儀主張“伐韓”,因為他認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不值得。

B. 司馬錯認為“伐蜀”就如同用豺狼追逐羊群一樣,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C. 司馬錯強調想富國強兵、稱王天下,就一定要擴大國家的領土,讓百姓們富足,并廣施君主的恩德。

D. 秦惠王最終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并派兵攻打蜀國取得成功。蜀國歸附了秦國,秦國變得更加強大。

(70)用“/”為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2分)

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7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5分)

1·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2分)

2·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3分)

參考答案:

(67)B 敝,使動用法,使……疲憊。

(68)D 兩個“因”都作動詞“依靠、依托”講;A項第一個“當”作“擋住,占據”講,第二個“當”作“擔當,主持”講;B項第一個“以”,目的連詞,作“……來……”講,第二個“以”,表修飾的連詞,作“……着”講;C項第一個“顧”,強轉折意味的副詞,作“反而,卻”講,第二個“顧”作動詞“回頭”講。

(69) A 錯在“出兵去攻打戎狄,就離開周王畿太遠了”,曲解原文“顧争于戎狄,去王業遠矣”,應該是攻打戎狄一樣的蜀國,就遠離了稱王天下的霸業。

(70)(2分)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71)1·(2分)整治軍隊(譯作“修治兵器”亦通)又不傷害衆人(指百姓),但對方(指蜀國)已經歸服了。【要點:繕,修治,整治;而,轉折關系;句義通順】

2·(3分)蜀國已經歸附(于秦國),秦國就更加強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要點:既屬,已經歸附;益,更加;輕,輕視,看不起;句義通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