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到全世界哪個國家的工業技藝最為精細和嚴苛,我想很多人印象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國,畢竟在我們的認知常識中德國一直以嚴謹、精細而聞名。很多時候工業對于精度的要求極為嚴苛,甚至說影響到了産品的核心部分。
所謂的大國工匠技藝并不隻是說他掌握的技術很厲害,更主要的是形容他能夠将一項技術發揮到極緻,做到最精最細。
小小技藝卻如此艱難而今天說到的這麼技術每個人都接觸過,但你可曾對他真正真正了解過嗎?它就是圓珠筆筆芯頂部的筆頭技藝,我們以前也經常看到過這個圓圓的筆頭,有時候因為不小心掉落導緻無法寫字,而筆芯所依賴的就是這個筆頭。
而這個圓珠筆的筆芯一共有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頂端那個小小的圓球般的球珠,另一個則是包裹球珠的那個類似橢圓形的金屬球座體。兩者的相互配合才讓圓珠筆能夠蘸上墨水,寫出文字來。
而關于這個圓珠筆筆芯的筆頭部分制造技術在全世界也是極為罕見的,因為需要的相關技藝非常之高,此前全世界完全掌握制造工藝的也隻有瑞士和日本兩個國家。
就是這樣小小的不起眼的技術就是需要很高的标準和技術才能實施,但很多人認為圓珠筆筆芯之所以難造是因為筆頭的球珠部分,但其實真正難的是球座體的制造,球珠的工藝技術我們早就掌握得十分成熟了。
那麼這個球座體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這個筆頭的球座體雖然表面上是包裹住球珠的金屬體,看似極為簡單但内中乾坤卻十分複雜。首先在球座體内部要制造出5條溝槽用來滿足墨水的流動,而且這些溝槽因為要和筆頭兼容好,精度必須極其精細,誤差不能超過3微米。
相當于這個誤差隻能是我們頭發直徑的三十分之一,你可以想象比我們的頭發還要精細那麼高,其制造技藝需要多麼的嚴苛了吧!光是這樣精度的制造機器就很罕見,更何況還需要一定的精細技術支持呢?
而且這個誤差是嚴格規定的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否則就很難起到書寫的作用。因為這些溝槽任何一個出現了超過标準的誤差,就會讓墨的流動出現阻礙,加上五條溝槽都是相互接通的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會導緻不出墨。
如果溝槽過大又會導緻墨水浸出太多,十分影響到書寫的體驗,相信你也曾體會過流墨過多的煩惱吧。
獨占鳌頭的瑞士和日本而我們雖然可以造出完整的筆頭來,可是卻做不到合适的規準,書寫體驗很不好。而且這個球座體因為内壁需要極高的薄度,因此對于鋼材的質量要求也極為嚴苛,因為一旦出現意外可能會導緻不合格鋼材制作的球座體掉落。
因此對于圓珠筆芯的筆頭來講最難弄的就是對于球座體的制造,因為對于工業精度和鋼材質量的超高要求使得他的制造十分困難。而掌握了這兩項技術的瑞士和日本更是直接壟斷這個行業,以此來成為自己的賺錢法門。
不過好在是我國一直未曾放棄對于這門技術的鑽研,經過無數代科學家們的前仆後繼,終于能夠制造出合格的圓珠筆筆芯的整體筆頭。我們取得這個成績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是中國科技各個行業共同努力得來的結果,實屬不易。
但之前網上卻有一些“謠傳”講述了我國對于這門技術之所以不去攻克,是因為圓珠筆芯的筆頭制造才多大點市場,各大廠商完全不屑于去争奪。但是真正的實情是我們為了制造出這個符合标準的筆頭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并不是謠傳的那樣風輕雲淡。
再比如現如今蓬勃發展的智慧清潔領域我們走得也不容易,好在盡管旅程有些艱難困阻但始終沒有讓國産退縮過。近兩年國産品牌不斷崛起,睿米、清易、萊克等品牌相繼入局。以清易為例雖然剛進入市場不久卻早已在外資肆虐的市場上占領一畝三分地,因為掌握了核心研發技術,所以不怕外國卡脖子。
靠着自主創新研發和過硬性能,清易等國産品牌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國際路線,在海外64國頗受青睐。因為顔值高、性能強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不小的比重。而且旗下推出的新品掃地機器人H30 Plus更是接入了華為HiLink智慧互聯平台,和華為強強聯手必定能讓國産清潔産品邁向新的高度。
所以不管大技術還是小技術都不能忽略,如果說我們不屑于看重這種小技術,又怎麼會将圓珠筆頭國産化納入到我國科研的重點攻破項目上呢?看過科技突破項目報道的《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就會知道,早在2011年的時候國家科研部就将這個任務重點劃入研究範圍中。
而且還集合了幾大重點制筆企業加入,在研發資金全力備戰的情況下由衆多科研人員共同發力,才堪堪在2014年基本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術難點,到了2015年才真正的完善體系。在這個時間段裡我們從0到1付出得太多太多了,失敗的次數不計其數,煉爐裡的鋼材更是融化了很多斤,才将最合适的制造材料和技術摸索清楚。
各種艱辛不可謂不大,好在結果是完美的,我們終于是将這門技術徹底掌握了。要知道中國14億人口對于圓珠筆的需求量是有多麼的恐怖,而那些謠傳說我們之前不具備技術是因為看不上這個小市。
試想14億的市場能小到哪去?據統計每年我國要生産400億隻筆芯,進口筆頭制造所需的鋼材就達千噸以上,你還敢小看這個市場嗎?
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這個技術仍由外國把持,每年我們需要交多少費用給人家,14億人的需求量細算下來可是個可怕的天文數字。所以我們國家才狠下決心,一定要将其突破實現自主自産。
而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後無數科研人才的心血和努力換來的,中國科技從小到大、從無到有中間經曆的研發過程枯燥之極。每一樣産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一群偉大的人,任何你使用的小東西背後都有科研人才背後默默付出的艱辛,值得我們敬畏!
對此你怎麼看?
無錫創元傳媒:四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