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比“燒麥”更随意的名字了
燒麥,是我國傳統小吃,南北方都有食,
但是燒麥到底叫什麼,可謂衆說紛纭,
搞得燒麥自己都不知道它叫什麼了,
為了行文方便,
且暫時将其約定俗成為“燒麥”,
come on !和寶寶一起數燒麥,
一個燒麥、兩個燒麥
……
【稍美,梢美】
▲河南-切餡燒麥
也是跟燒麥由來有關的稱呼。話說元朝時候我國的茶文化已經相當發達,茶館遍地,人們都有吃茶的習慣,燒麥以茶點的形式出現在茶館裡,而茶館主要經營茶飲,燒麥是捎帶營生,所以就有了“茶捎賣”“捎賣”一說,另外還有一說是和包子有關,這個本寶寶随後再叨叨。
【百花稍梅】
▲山西太原-百花稍梅
山西太原對燒麥的一種稱呼。燒麥做的像梅花瓣一樣,頗有美感。
【燒麥】
▲杭州-牛肉燒麥
燒麥經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燒麥”,名揚北京城。話說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像快熟的麥穗,随改名為燒麥。當時,在北京城前門一帶,販賣稍麥的飯館門前懸挂的招牌上,往往标有“歸化城稍麥”字樣。“歸化城”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市,以此也可佐證燒麥的蒙古源頭。
【燒賣】
▲安徽-鴨油燒麥
燒麥後來經過改良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馄饨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可見當時“燒賣”一詞已廣泛流傳。
【燒梅】
▲湖南長沙-菊花燒麥
湖北對燒麥的一種稱呼。武漢有道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重油燒梅”,其實就是燒麥。隻是用料做法稍微不同。
【肖米】
▲廣東廣州-鮮蝦燒麥
廣東對燒麥的稱呼,有廣州肖米和潮州肖米之分。主要差别在用料上,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脆。
【鬼蓬頭】
▲江西-蛋肉燒麥
福建隊燒麥的一種稱呼。福建漳州東山将燒麥稱為“鬼蓬頭”,因為燒麥面皮頂部敞開,裡頭的餡料毫無遮掩地露出來,遠遠看去有雜亂之感而得名。不過因為它常在宴席上出現,有人嫌棄這古怪的名字與喜慶氣氛不相當,所以“鬼蓬頭”的名字逐漸被遺棄不用。
【焼売】
▲江蘇蘇州-三鮮燒麥
日本對燒麥的稱呼。本寶寶才疏學淺,隻知島國飲食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大天朝影響,但是想要知道具體的,請各位自行查閱資料,本寶寶不再打腫臉充胖子了。
燒麥寶寶,你現在知道你叫什麼了嗎?
聽寶寶講燒麥的故事
燒麥與包子
有一種說法是燒賣起源于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别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于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話說明末清初,在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兒命運悲苦,無父無母,以賣包子為生,相依為命。後來賣包子掙了點小錢,哥哥娶了媳婦,惡毒的嫂嫂百般嫌棄弟弟,奈何哥哥是個妻管嚴,敢怒不敢言。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隻能在店裡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像所有故事一樣,弟弟不僅善良而且聰明,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以便今後娶媳婦延續優秀基因與血統,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其它的錢自己積攢起來。不知是弟弟的良好品行感動了衆人還是怎樣,反正很多人喜歡弟弟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
燒麥與餃子
在北方吃過餃子的人都知道,餃子是論斤兩的,不像南方是論個賣的。進了店門,沖服務員喊聲“一斤豬肉餃子,幹的”顯示的是北方的豪邁。作為源于北方的燒麥也同樣是論斤兩的。不同的是餃子是按包好的餃子的重量算,燒麥按燒麥皮的重量算。這同樣可以追溯到燒麥的由來,燒麥一開始出現的茶館裡,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隻能備點清蒸面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着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面皮,就收幾張面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就有“二兩燒麥憋死漢”的俗語,所以本寶寶提醒各位去北方吃燒麥千萬别按餃子的斤兩點哦。
燒麥的“親戚”
▲多肉植物——燒麥
孔老夫子在談到學習《詩經》的好處時說道“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現在你們跟着本寶寶吃吃喝喝,也可以多認識花花草草,一舉兩得,啊哈哈哈~
寶寶餓了~~~~
吃燒麥去!
★★★食城記★★★-知識-趣食-資訊-尋店 一份有意思的飲食小雜志。
foodiecit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