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紅燒肉圓子?長江中遊與北緯30度交彙處,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從高空俯看,長江向東浩蕩奔騰,至此折沖向西,蜿蜒纏繞,構成“歐米伽”形地面貌,形成了“滾滾長江東逝水,至此西流三十裡”的獨特地理奇觀,這裡便是長江萬裡第一灣——簰洲灣,亦名西流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尋味紅燒肉圓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長江中遊與北緯30度交彙處,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從高空俯看,長江向東浩蕩奔騰,至此折沖向西,蜿蜒纏繞,構成“歐米伽”形地面貌,形成了“滾滾長江東逝水,至此西流三十裡”的獨特地理奇觀,這裡便是長江萬裡第一灣——簰洲灣,亦名西流灣。
相傳1000多年前,有一四川後生,以放牌為生。一日他沿江而下,行至嘉魚境内一個叫大崖山的地方,擡頭望見半山腰雲霧缭繞,隐約可見兩白衣老者。後生好奇,棄牌登岸,攀援而上,隻見兩位老者一派仙風道骨,正在松下凝神對弈,後生遂傍松觀之,物我兩忘。等到老者下完棋,後生才想到還有牌要放,連忙下山,卻發現木牌早已不見蹤影,隻得四處尋找,順江而下八十裡的一處洄流灣,遇見一個打漁老者,老者告訴他少年時曾見漂流而來的木牌,于此早已變成了江洲,後生才知遇上神仙,簰洲因此而得名。
仙山一日,世上千年。簰洲得名與王質爛柯有異曲同工之妙,傳奇中見證了簰洲灣承八百裡洞庭,古雲夢澤于此演繹蒼海桑田的變遷。
逐水而居,始有人類的繁衍與生息。長江至簰洲西流,形成的洄流灣,讓這裡成為了天然的良港和江鮮聚集栖息的寶地。據史料記載,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簰洲便設有水驿署,元代末四川、湖南大量木牌與商船開始聚集,大量的人口遷入并定居。舟來楫往,四方荟萃,史有“小漢口”之稱,飲食文化于此得以融合、沉澱和創新。
相傳明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巡視江南,途經簰洲灣,地方官員征地方名廚會同随從禦廚敬奉膳食。為避免菜品重複,廚師精選長江青魚,去皮剔刺,裁取白肉,與少許豬肥肉一起剁至塵泥狀,加生粉、雞蛋等,取西流灣入江心矶頭之水,摻入原丕黃豆醬和而發酵、捏丸後并蒸煮。所制魚丸,其色如玉,其味鮮香,食之甘醇多汁。明世宗大悅,遂賜名“簰洲圓子”,取圓滿和諧之義。回京後仍念念不忘,時常索貢,于是成了宮延貢品。
簰洲圓子味美,工藝卻極其苛刻,選料、成泥、發酵、蒸煮,把控拿捏須恰到好處,稍有偏差,性狀與味道便差之甚遠。令人神奇的是,“簰洲圓子”離開簰洲灣便“水土不服”,曆來善做“簰洲圓子”者,在他鄉嘗試制作,均以失敗而告終,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在簰洲灣,有“無圓不成宴”之說。無論是婚喪嫁娶、喬遷升學宴席,還是過節家人團聚,圓子是必備菜肴。簰洲人把赴宴統統稱之“吃圓子”。然而,說是吃圓子,卻并不在席間來吃,而是散宴客人每人分上幾個帶回去。此習俗已經綿延數百年,大多數簰洲人已不解其意,“吃圓子”成了鄉情交融的行為方式,被默默地遵從,而圓子做得好與壞倒成了評判宴席優與劣的重要标準,做不得可口的圓子算不得成功的宴席。
小小圓子是簰洲人的情感符号,寓意着團圓與分享,濃縮和傳遞喜怒哀樂,蘊藏着簰洲人的文化與秉性。在簰洲衆多的傳說中,還一個令簰洲人銘記與感激的故事。簰洲多水又缺水,患水又愁水,移民的遷入,打井取水是生活的必需。相傳最早遷入的移民,都面臨着同一個尴尬,水井無論怎麼打,都逃不過塌陷的命運,唯有一危姓人家是例外,井水充沛,清冽甘甜。衆人很是不解,請來道士指點迷津。道士告訴衆人,危家的井裡有一對金色鯉魚的護佑,不僅水源充足,還會蔭佑危家子孫興旺,若危家願将這對金魚放生西流灣,便可解簰洲一地的飲水之憂,隻是危家将面臨世代單傳的境地。面對救“一衆人”還是“一家人”的抉擇,危家選擇了前者。危家的自我犧牲,感染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簰洲,為群體敢于犧牲融入了簰洲的血液。傳說無據可考,但危姓在簰洲獨此一家,卻是真實存在,而且世代單傳不知多少年了。小小的圓子,濃縮了所有鄉情的記憶。簰洲人無論身處何方,無論走到哪裡,簰洲圓子與鄉音一樣,都是鄉愁的記憶,舌尖上鄉情的回味。
秉承傳統,古為今用。湖北嘉安食品在保持傳統工藝特色的基礎上,運用高新科技保鮮技術和高效冷鍊物流技術,從而賦予了簰洲圓子以更強的生命力。簰洲圓子暢銷國内,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金獎、第十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并獲得鄂南“十大民俗美食”稱号。中國烹饪大師孫昌弼題詞嘉安食品“與食俱進”。(房清江)
此文選自由嘉魚縣文化和旅遊局、嘉魚縣作家協會聯合編著的《南有嘉魚》叢書。該書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發行。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