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和孩子說語文時,
我們說些什麼?
請點擊上方⤻“關注”,
讓語文學習變得更科學高效。
十二讀《采薇》,十八始學《氓》,詩經305篇掌握哪些算過關?
撰文 | 林意
科學語文研學中心創辦人
【《詩經》通識】
前兩天跟同學兩口子聊天,說孩子快小升初了,數學英語都不錯,就是不喜歡語文,295分總是不那麼穩定,特别是作文經常拖後腿。
爸爸抱怨孩子的媽媽,厭惡套路作文,任其發展。
“小學作文不就要多用成語嗎,我買了成語小辭典,她媽也不讓孩子背起來。”
媽媽一旁申辯,“怎麼沒學成語呢?不是每天還聽《田連元大話成語》嗎?”
我笑着說:“除非寫成四個字的《詩經》,不然成語用多了,坑也很多的。”
這位爸爸顯然認為,使用成語是一種比較成熟比較高級的寫作方式,但事實上最早的成語産生于3000年前的《詩經》時,可不是什麼高雅人士的專屬寫作技能,而是民間流行的四字歌謠。
《詩經》,四個字四個字的流行歌謠,也是我們中國的文學開端、文學之祖。
大家要知道,并不是有了文字就會有文學。文學是指作者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心靈世界的作品。
我們中國最早可考的、成熟的文字是3600年前(公元前16世紀)商朝的甲骨文,這些甲骨文作者就是占蔔者,主要為占蔔記事蔔辭。我們先讀讀下面商王武丁給王後婦好産期占蔔的句子:
“甲申蔔,殼貞:‘婦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引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占蔔官貞問,王後婦好生孩子的情況好不好?武王占蔔結果說:丁時生,很好;庚時生,也很吉利。結果31天後,王後婦好在寅時生了,不好,隻是個女嬰。
殷墟出土的一片龜腹甲蔔辭,記載了商王武丁推測王後婦好生産的日子不吉,生下女嬰。(《國家寶藏》)
我們再讀讀《詩經》的句子:“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相較之下,甲骨文蔔辭這樣簡陋的記錄,很難說體現了作者的什麼獨特心靈世界。
出現在西周初的《詩經》,才是真正的純粹的文學。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作品集,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作品的時間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即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500年的跨度,距離今天已經是3000多年。
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他們最初都是可以口頭吟唱的押韻民間歌謠,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這樣當然更方便于傳播。
《羅摩衍那》意思是“羅摩的遊行”或“羅摩傳”,講述了印度古代宮廷内部和列國之間的鬥争,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诃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宗教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荷馬史詩》反映的是公元前12世紀希臘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戰後的故事,這些英雄故事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經過民間吟唱,口耳相傳,公元前8世紀-前7世紀被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删定為兩大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合稱《荷馬史詩》。
也就是說《詩經》最早的時候是口頭語言文學,據傳原有3000多首,孔子根據禮義的标準進行整理删節後留下了305首,把它做為教育課本使用。《詩經》由口頭文學變成了文字文學,就可以不走樣的保存下來、傳承下去。
那麼《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它的獨特性在哪裡呢?
1. 《詩經》第一次有意識地對内容題材進行了風格化的分類。
《風》是各地的民間歌謠,有對愛情、勞動、故土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反壓迫、反欺淩的怨歎與憤怒;《雅》多為貴族文人寫的祭祀、宴會樂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
2. 《詩經》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比”,其實就相當于現在的比喻和象征,是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的一種句子的修辭手法。
3. 《詩經》四言為主的句式,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語言模式。
從《詩經》開始,我們中國人就瘋狂地愛上了四個字四個字、成雙成對的說話方式,中國話、中國文字的铿锵有力、言簡意赅,世上絕無僅有。
以學生黨們最常用的《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來看,累積到現在,顯示收錄有成語1.8萬條,其中四字成語就占了96%。
有統計數據,來自《詩經》的仍然被後人使用的四字成語有236個,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差不多有100個。這些四言成語穿過了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有着活潑新鮮的生命力,這就是《詩經》的獨特和偉大。
風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琴瑟之好、夢寐以求、求之不得、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逃之夭夭、宜家宜室、死生契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國之幹将、鸠占鵲巢、憂心忡忡、旭日初升、旭日東升、泾濁渭清、如兄如弟、燕爾新婚、泣涕如雨、信誓旦旦、夙興夜寐、膚如凝脂、風雨如晦、風雨凄凄、人言可畏、孔武有力、風雨不改、邂逅相遇、無功受祿、憂深思遠、骨肉離散、碩大無朋、逆流而上、秋水伊人、同仇敵忾、袍澤之誼、同袍同澤、涕泗滂沱、衣冠楚楚、淑人君子、就地取材、萬壽無疆、風雨飄搖、未雨綢缪、赳赳武夫、如切如磋、言者無罪、洋洋大觀、超群拔類;
雅篇
畢恭畢敬、憂心如搗、哀鴻遍野、普天之下、惴惴不安、不稂不莠、悠哉悠哉、厚顔無恥、巧舌如簧、憂心如焚、急人之難、和如琴瑟、兄弟阋牆、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喬遷之喜、綽綽有餘、他山之石、如日方升、壽比南山、天高地厚、弄瓦之慶、高山仰止、高山景行、兢兢業業、耳提面命、投桃報李、諄諄教導、不愧屋漏、不分皂白、進退維谷、生不逢時、生不逢辰、不可救藥、明哲保身、輕而易舉、長舌之婦、無聲無臭、自求多福、天作之合、小心翼翼、丹鳳朝陽;
頌篇
斤斤計較、高高在上、懲前毖後、憬然有悟。
4. 《詩經》是了解我們民族上古時代最早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
《詩經》描繪的是當時的現實社會,有時政世風,有戰争愛情,卻很少超自然的神話,因而也是“中國古代人對于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态度觀點,最好的資料。”在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推崇下,“中國倫理教訓最大系統的儒家思想,亦大體由此衍生。”(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詩經》有多重要,從它的名字——“經”——可見一斑。就像佛經、聖經,我們中國人對于地位神聖的作品都會以“經”來尊稱它。
但是《詩經》起初是叫做《詩》的,在《論語》中孔子就多次提及《詩》,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習《詩經》,連話都說不好的。孔子這個評價,現在聽起來有些誇張,但熟讀春秋戰國故事的人,确實可以看到當時各國複雜的政治外交活動中,《詩經》裡的典故被經常援引利用。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溫柔敦厚,詩教也。”
“不學詩,無以言。”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對《詩經》的評介
司馬遷記載時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作也。”後來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詩》才從此和其他的詩區别開來,稱為《詩經》。
在部編版語文中,《詩經》當然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我們一共會學習九篇《詩經》,分别是:
采薇(六下);關雎、蒹葭(八下)、式微、子衿(八下);芣苢(高中必修上)、靜女(高中必修上)、無衣(高中選擇性必修上)、氓(高中選擇性必修下)。
關于《詩經》近幾年的中高考題,有默誦。
比如,2020中考語文深圳卷:請在下面橫線上填寫相應的句子。
(1)蒹葭蒼蒼,____________。(《詩經·蒹葭》)
2020高考語文浙江卷的古詩文默寫,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3)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____________,至于暴矣。(《詩經·氓》)
也有難度稍高的理解應用拓展。
比如,2018中考語文廣東卷: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詩經》包括:“風”,地方樂調,《風》詩是民間歌謠,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樂調,《雅》詩是宮廷詩歌;“頌”,祭祀時用的歌舞曲,《頌》詩是廟堂祭祀詩歌。《雅》詩和《頌》詩大多反映統治階級的生活。國風和部分小雅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最有價值,開創了古代詩歌的光輝傳統,對後世詩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請用一句話概括以上内容,不超過30字。(2分)
(2)根據材料内容,以“國風”為描述對象,用上一種修辭方法,寫一句話。(2分)
總之,《詩經》相當重要。
現在,我們就來幫助孩子,提前預習一下這部中國文學的源頭吧。
【部編版裡的《詩經》】
▍采薇(六年級下)
▍關雎、蒹葭(八年級下)
▍式微、子衿(八年級下)
▍芣苢(高中必修上)
▍靜女(高中必修上)
▍無衣(高中選擇性必修上)
▍氓(高中選擇性必修下)
(本圖片版權歸原出版機構所有,分享僅限家庭預習和指導購買原書使用)
爸爸媽媽是校園外最好的老師。
請點擊上方⤻“關注”,
讓語文學習變得更科學高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