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從漢高祖到漢景帝,一直是“黃老之術”大行于世。
那麼,究竟什麼是黃老?
黃老思想源于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官,這一學派提倡刑名之學,卻反對濫用刑罰。
所謂“黃”,指的是黃帝,代表法家;“老”則是指老子;“黃老”意即借黃帝之名,取老子之學。
黃帝雕像
黃老之術,是治療戰争創傷的“靈丹妙藥”1973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在該墓東邊廂五十七号漆盒中,發現了二十七種帛書,其中一種最初被命名為《黃帝書》。
然而,後來學者卻認為該書即《漢書·藝文志》中的《黃帝四經》,随着時代的發展,這種觀點逐漸被學界所認同。
研究者認為,帛書《黃帝四經》乃稷下黃老學派的開山之作。這個把黃帝與老子撮合到一起的學派,和原始道家有溯源關系,而又不同于原始道家;它在政治上的核心内容,是“内道外法”,主張實行“無為而治”。
馬王堆三号漢墓漆器出土瞬間
我們都知道,法家的思想是“尊君卑臣,崇上抑下”,而老子的思想,則是“清靜無為”,兩者結合起來,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漢初的黃老思想,乃宗老子之學而兼容并包,它主張審名察刑,德刑并用,從而達到清靜無為。
上位者“無欲”,則人民自然樸實;上位者“無為”,則人民自我化育;上位者“正靜”,則人民自然上軌道。
黃老治術中,君主是以刑名之術統馭臣下,考核臣下對于職守,是否名實相符。對于治理百姓方面,也是用刑名之術。
不一樣的是,君主将法律規章制定完畢,便讓百姓依循規章行事,各歸其位,靜心努力。
老子畫像
當人人能各守其本分之餘,國君便要虛靜無為,避免過度幹擾他們,要體恤愛民,随順自然,讓百姓能安定發展,這樣社會将可趨于穩定。
以“無為而治”為旨的黃老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特色,每當戰亂之後,社會急需休養生息之時,黃老之術就派上了用場,成為匡治戰争創傷的“靈丹妙藥”。
黃老之術,稱霸漢初政壇70年任何一個時代,學術思想能夠深入人心,産生共鳴,莫不與當時社會現象相表裡,戰國如此,秦末亦複如此。
公元前206-202年楚漢相争,劉邦打敗了項羽登上皇帝寶位,和平終于降臨。
劉邦劇照
黃老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思想,确實是最符合當時社會所需,加之當時的開國元老像蕭何、曹參、樊哙、周勃等著名将相,都是平民,屬于社會下層出身,劉邦本身也是自耕農。民間的疾苦,他們最為清楚。
所以,漢初總結了秦朝立國僅短短15年速亡的經驗與教訓,認為唯有采用照顧社會下層利益的黃老思想,才是解民倒懸的良法。
在這段時間中,漢室中央在軍事、政治等策略方面,幾乎完全是受黃老思想的指導。
蕭何劇照
漢初實行的黃老政治即主張無為而治,它既不同于法家實行的嚴刑酷罰,也不贊成儒家的繁文缛節。
換句話說,黃老為政“寬緩”,并非放棄刑罰;“與民休息”,更不是否定對民衆的剝削;它隻是把刑罰和剝削,限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内,從而達到恢複和發展生産的目的。
西漢初年,自高帝元年(前206)起,至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後死止,70年的時間,政壇上堪稱是黃老學說的天下。
文、景時期,更是采取這樣的态度治理百姓。此時,黃老思想反映在現實施政之中,便成為減賦省稅,恤孤矜寡,強調農業發展等政策。
漢景帝劇照
黃老之術,為什麼不好用了?黃老之術,已不是老子哲學的本來面目,它的特點是肯定君主的權威與至高無上的地位,承認君臣關系是天經地義和不可改變的。
這與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明顯不同。
随着這種“放任”政策的實施,社會經濟蘇醒,人人自足,且國家無事。遺憾的是,在這一片興旺繁榮之中,卻逐漸出現亂象。
漢武帝劇照
由于放任經濟,因此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逐漸加劇;至于豪強與外患,也因放任懷柔的政策,逐漸坐大,開始危害國家安甯。
這兩個緻命的缺陷,無法得到解決。此時,要使國家強盛、四海歸順,就必須以儒家思想作為精神支柱。那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橫空出世,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