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看見車間裡的幾個藤編工人手上正在忙碌着。
走近一看,他們手指上下翻飛,将一根根藤條穿過椅背骨架,不時用手指壓一壓來确定藤芯是否收緊,看一看椅背圖案的編織是否整齊美觀。
9月7日,華商報-二三裡走進南鄭區的陝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實地感受當地傳承上千年的藤編技藝和産業。
過了農曆七八月,當樹葉被秋風染成黃的時候,秦嶺南麓大山裡的青藤和毛竹也就成熟了。南鄭黃官,幹完莊稼活的村民便三五相約帶上鋒利的鐮刀,走進茂密的山林,挑選粗壯、通直的木竹和細長的青藤悉數砍下,打結成捆,徑直扛回家。
這些毫不起眼的木竹、青藤,遇上了一門古老的手藝,藤條在當地村民手中華麗轉身為精美的藤椅 、茶幾、藤桌、書櫃,“漢中藤編”如今不僅享譽全國,更是漂洋過海,名聲在外。2021年,“漢中藤編”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的一員。
“選料、打磨、定型、編制、抛光、油漆……要做好這樣一把靠背藤椅,需要極其複雜的步驟和花費一天多的時間完成,甚至更長,真正的是一個苦活累活。”陳良順對記者說。
傳承4代,7歲接觸藤編,15歲便随父學藝,高中畢業後開始從事藤編制作,24歲走出家鄉為藤編尋找市場,36歲在家鄉開起工廠,如今陳良順已經成為“漢中藤編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幫助和帶領當地村民傳承守望,開拓市場,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和很多非遺技藝“叫好不叫座”、苦于沒有年輕人傳承的現狀不同,這些年陳良順走的每一步,都是對古老藤編技藝的功能性以及市場需求的挖掘。陳順良認定,有人願意花錢買,市場對你的産品有需求,我們才能活下去。“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前景願意來學,這門技藝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陳良順說,當時年輕氣盛的他決心改變這一切。決心整合資源,形成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模式,首先成立了南鄭縣黃官藤編專業合作社。2007年,注冊了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良順藤編”),開啟了企業化管理運營之路,藤編産品也被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
2015年,陳良順開始逐步嘗試在電商平台上拓展藤編産品在網上的銷路。搭建了自己的銷售小團隊,“良順藤編”在淘寶、京東、阿裡等電商平台設立了自己的企業店鋪,沒想到卻大受歡迎。陳良順坦言,雖然隻參與了兩次天貓雙11,卻讓自家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忘不了自己少年時期,晚上連夜做好藤編産品,第二天一大早挑着,随着父親到外縣去走街串巷叫賣。辛苦好多天也買不了幾個錢,時不時還會遭人嫌棄。誰能想到,現在通過網絡,這些椅子、桌子還有框子、籃子,都被賣到了海外的丹麥和法國,而且價格不菲。
接踵而至的榮譽視作鼓舞、鞭策,他始終将讓傳統藤編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的探索貫穿在企業發展中。陳良順意識到,要讓非遺技藝适應當代審美與生活需求,創新發展是唯一的出路。為此,在堅持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他帶領藤編隊伍不斷提升産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精研新技術,導入時尚理念重塑非遺技藝的表達方式。
“藤椅被坐得越久,就越貼合人的身形和弧度。做好一把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藤椅,實際上踐行的是手藝人的工匠精神。”陳良順介紹,這種精神不隻體現在對工藝的精益求精,也體現在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中。
聽陳良順的兒媳說,村民閑了就來老陳的廠裡做工,藤椅藤桌沙發箱包,通通都可以做。時間不那麼充足,也可以拿着青藤回家編些小東西,送到老陳的廠裡來計件掙錢。這樣一來,讓附近好幾個村的許多貧困家庭也有了基本的經濟來源。
采取“公司 合作社 農戶 電商平台”的生産經營模式,2021年良順藤編生産各種手工制品22萬件,線下銷售總額4500餘萬元,線上銷售總額1200餘萬元,帶動400多戶農戶增收緻富。這些數字看起來讓人驚歎不已,一個普普通通的漢中鄉村“手藝人”,硬是把古老的藤編一年賣了4000多萬。
“做好每一把藤椅,把藤編技藝發揚光大,讓鄉親們與我一起,用藤編編織美好生活。”陳良順這樣說,也确實這樣做了。
從一位普通農民到全國優秀農民工、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從獨自一人探索市場到帶着衆多村民走上緻富路,陳良順一路走來,傳承着古老的技藝,連接着藤編人的鄉裡情感,編織着産業發展的幸福未來。
“挖掘具備非遺産品的特性,然後通過各種平台賣出去,發展市場,從而讓年輕人看到前景,也願意來學,最終讓這些技藝真正傳承下去,就是我現在正在做的将來也要繼續做下去的事情。”對于未來陳良順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的價值就是把每一把藤椅做好,堅守初心,把藤編技藝發揚光大。好好做藤編,盡力幫助鄉親和身邊的人。即使哪天我落難了,我還有我的藤編和這些我幫助過的人......”
華商報記者 王健 編輯 姜磊 實習編輯 楊姣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