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漢字造字的方法之一就是象形,其實詩中有不少特殊體裁,也是可以擺“造型”的。今天,文化君就帶您來了解其中一種趣味盎然的詩體——寶塔詩。
寶塔詩,是一種摹狀而吟、風格獨特的詩體。顧名思義,它形如寶塔,從一字句或兩字句的塔尖開始,向下延伸,逐層增加字數至塔底終止,如此排列下來,構成一個如塔型、山形的模樣。寶塔詩雖小巧但格律、形式都嚴格講究,因此創作難度極大,在浩瀚的唐詩中有如鳳毛鱗角。
隋朝釋慧英所著《一三五七九言詩》是「寶塔詩」最早的雛形。從一言至七言的詩,又稱“一七體”詩,如是寶塔詞,則詞牌名稱《一七令》。寶塔詩從形狀上分,可分為單寶塔詩、雙寶塔詩和變形寶塔詩;從讀法上分,人們把從上依次讀到下的稱寶塔詩,把交織讀、倒讀、回文讀或迂回讀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體詩、飛雁體詩歌(晴空展翅飛雁文詩)、疊翠詩等。
單寶塔詩
寶塔詩原稱“一七體詩”。因為它從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選兩句為一韻。首句為一字,實際是個題目,一韻到底。寶塔詩因句式參差,講究格律,後人譜以為詞,并以“一七令”之名定為詞牌。後來這種體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兩句字數依次遞增一個字。
雙寶塔詩
雙寶塔詩是由單塔中的一七體,演化而來,左塔不用一韻到底,由右塔充之。據說五代道士杜光廷寫的《懷古今》,從一字句遞增到十五字句,各字句均為雙字句,共240字,被認為是寶塔詩中最長的一首。唐朝這種詩剛出現時,首句為單字外,其後每兩句遞增一字。以後每兩句為一組,恰似一副副對仗工整的對聯,且寓意深刻。
唐代著名天才詩人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他的詠茶詩堪稱玩味詩趣和意境的“寶塔詩”之典範。
也有人将“塔頂”的一字句重複而成雙字句,且在各排中間形成一個無形的對稱軸,以其為界左右作間歇停頓。後來也有在第一句寫兩個相同的字,雙塔就更明顯了。
變形寶塔詩
台灣的圖象詩受此影響較大,如塔影倒映,主要是單塔,它如塔之臨水,形象生動,格外有趣。
清代王有光摘吳越俗諺俚語排成目錄,創造了對頂塔的形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文化更是璀璨多姿。古人在詩詞方面,經常不拘泥于形式,大膽創新,所以才在文學史上留下了這許多堪稱”奇妙“的古詩。看了這麼多寶塔詩,您想不想創作一首寶呢~如果賦出佳作,别忘了留言給文化君,邀大家同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