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10)
問:你竟然如此之高地評價唯心主義?
答:這是事實,唯心主義作為對立面,把被唯物主義遮蔽的一面打開。唯心主義讓人得以從法理上誕生,并揭開了人心靈世界的帷幕,人性、人情、人心得以張揚,人的生存地位被改變,人打開了認識自己和确立自我的大門。
問:這些竟然是唯心主義的功績?
答:這些是被唯物主義遮蓋和忽略的存在面,被唯心主義打開,唯物主義沒想辦也辦不到的事,唯心主義辦到了,這還不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問:既然這樣,那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為什麼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主觀的、想當然的和不靠譜的代名詞?"你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就是明确的指責。
答:說這話的人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主義,人們常常用唯物主義的姿态來否定唯心主義,又以唯心主義的立場來肯定唯物主義。在許多的觀念中,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唯物主義和什麼是唯心主義,這兩個主義在人們的思想意識裡是混在一起的一團爛泥,怎能把它們分得開。
問:你這不是混淆兩個主義的概念嗎?它們可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
答: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唯物邏輯思維的産物,它們都肯定了物的實在性,唯心主義大師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已經表露了唯心主義對物的态度,它們都認為物是既有的,隻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唯物主義是客觀呈現,唯心主義則是心觀呈現。
問:什麼是心觀呈現?
答:就是物必須呈現于人的精神意識中,否則,物不會呈現。
問:物不呈現時,物在哪裡?
答:按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說法,物不呈現時,物與我同歸于寂。
問:寂是什麼?
答:意思是:雖在,但暫不呈現,待"我見物時,物才鮮明起來"。寂就是,在而不見。
問:在而不見,有邏輯嗎?
答:有,還是唯物主義邏輯,無論物在哪裡,物都是自在的。
問:哦,它們都認可物的自在,隻是呈現方式的分歧吧?
答:所以說,唯心主義是客觀的,唯物主義是主觀的。
問:怎麼這樣說?
答:人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唯心主義是以客觀思維為基礎,将人心作為客觀存在的前提;唯物主義則是以主觀思維為基礎,以主觀設立的客觀為存在的前提。兩個主義其實異曲同工,都強調了客觀世界的存在,隻是在存在的前提上有分歧。人夾在兩個主義之間,本質上還是客觀世界的奴隸。
問:你能指出兩個主義的功過嗎?
答:唯物主義使人便捷高效地認識和把握物質世界,但以認識的片面性和對人自身的忽略為代價;唯心主義注重自身和獲得自我的精神世界,但以人的主觀意志和存在的事實真相相對峙為代價;唯物主義桎梏了人,唯心主義放縱了人;唯物主義沒有人的存在,唯心主義隻有人的存在;唯物主義使人不忍其重,唯心主義使人不堪其輕;唯物主義拜物,唯心主義拜神;唯物主義使人沒有未來,唯心主義使人迷失在現在……
問:唯物唯心隻不過是兩種觀點,與人的生活現實有什麼關系?
答:關系重大,人們會不自覺的站在唯物或唯心的立場上,這兩種觀點已經影響了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知不覺中讓你成為這種人和那種人。而且,在你還并未意識到自己持唯物或唯心觀念時,你早已是其中之人了。唯物唯心已經變成了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準則,變成了你看待問題的固定角度,你不小心就成了兩者的奴隸。
問:有沒有兩個主義之間的什麼主義存在?
答:那就是實用主義,人一般是不分什麼主義的,此事持唯物觀點,彼事持唯心觀點;此時是唯物的,彼時是唯心的;以唯物的态度來實施唯心的行為,以唯心的意願來看待唯物的存在……當然,人是走不出兩個主義的思維方式的,無論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
問:科學屬于什麼主義?
答: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實踐工具,科學以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堅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科學一直在物質中尋找存在根據,科學甚至相信可以和終将從物質中找到一切存在的奧秘。甚至是精神意識的構成,都可以從物質的解析中找到根據。科學主義認為用科學手段可以找到真理,科學萬能已經向萬能的神看齊。
問:科學手段是什麼?
答:就是看待事物、把握事物及運用事物的方法,是有效的、可反複證明的實踐方法。有人甚至把科學看作真理的化身,認為科學是人類走進幸福社會的解決之道。
問:難道科學可以解決人的精神問題?可以解決人類的倫理問題?可以永久性地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鴻溝?
答:肯定地回答,都不能,科學隻能解決人怎麼利用事物,不能解決人為什麼要利用事物,利用事物達到什麼目的。确切地說,科學隻具有工具性,不具備目的性,與人類的存在目的無關。科學隻是人達到目的使用的手段和過程,科學自身沒有目的。
問:人能使用科學手段找到存在目的嗎?
答:不能。使用科學手段達到精神目的是無稽之談。"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絕不可能由科學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隻能由人自己思考來回答,絕沒有更高的智慧來解答這些問題。科學方法隻能佐證人的思考,比如薛定谔的貓的實驗即測不準定律佐證了觀測者——人的存在,在之前物質的獨立存在中找到了人的因素,這事實上已經讓唯物論轟然倒塌,隻是人們還不肯承認罷了。科學最近追究出物質分解到最後不再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是能量态或離散的粒子,這也證明了物質的非實在性。物質來源于非物質,這是人們早就認識到的,隻不過現在才取得了科學的證明。以後科學将證明事物與人感知的關系,這将是必然的事實。(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