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古代4大美女印刷畫

古代4大美女印刷畫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9-14 19:51:07

作者:龔丹韻

換新妝,過新年。這幾年,古代女子妝容漸漸回到現代女性的視野中,有些元素被用于古裝劇或日常裝扮中;有些出現在文創産品中,如“故宮口紅”;也有些則被時尚界作為靈感啟發,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古人對美的描繪,有些想象力甚至超過了現代人。

進一步說,古代女子如何化妝,以何為美,背後不僅是審美表達,同時也是當時經濟發展、工藝水平、社會思想的側面體現。讓我們看看,以漢代為主的女子妝容,能給今人帶來哪些啟發。

古代4大美女印刷畫(百花百蟲皆入畫)1

周昉簪花仕女圖。遼甯省博物館 館藏

古代4大美女印刷畫(百花百蟲皆入畫)2

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北宋)。遼甯省博物館 館藏

古代底妝

也講潤膚、清痘、隔離

漢代女性審美觀,膚以白為美、頰以紅為美、眉以黑為美、唇以小為美。首先說基礎底妝,它類似于現代女性的“妝前打底”,也有清潔、滋潤和打底3個步驟。

第一步,面部清潔。古人用什麼潔面呢?《禮記·内則篇》中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主要使用草木灰。草木灰裡含有可去油污的碳酸鉀,也可用于衣物清洗。當貝殼灰與草木灰一起用水泡制,能産生強力去油污的氫氧化鉀,即我們常說的強堿。

漢代則更進一步,使用“石堿”,從蒿、蓼等植物中提取而來,以水和面加工成固體物品,很像今天的香皂,便于保存與攜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道:“石堿出山東濟甯諸處,彼人采蒿蓼之屬,曬幹燒灰,以水淋汁,久則凝澱如石,洗衣發面,亦去垢發面。”漢代制作石堿的方法,與現代人制作香皂頗為相似。

不過石堿在當時還是稀罕物,普通老百姓用不起,他們使用淘米水。淘米水呈微弱的堿性,也可以分離一部分油污。

第二步,保濕滋潤。古人已經意識到,面部滋潤的同時,還能增加後續妝粉的貼合度,使妝容更顯自然。面脂,類似于今天的面霜,就是古人用于保濕的護膚品了。

漢代面脂大多由中藥材和牛髓調制而成,《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芷“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其實直到今日,現代人也是這個思路,添加各種植物性成分來研制護膚品。古人為面脂研發了各種中藥方子,含有特定功能,頗有點類似今天的功效型“精華霜”。如美白,《肘後備急方》中寫道:生杏仁,去皮搗,以雞子白和,如煎餅面,入夜洗面,幹塗之,旦以水洗之,立愈。姚方雲,經宿拭去……仍得光潤皮。也有方子是用土瓜根。土瓜根除了美白還祛痘,甚至可以充當隔離霜,減少後續化妝品對肌膚的傷害。

諸如此類的美容秘方,在醫書及相關文獻中有不少。

第三步,白妝打底。膚白,一直是古代評價美女的标準之一,“膚如凝脂”“冰肌玉骨”等形容屢見不鮮。白在古代也是一種身份象征。先秦時期的素妝,即白妝,主要以白色粉末敷面,顯得皮膚潔白無瑕。

老百姓多用米粉敷面,普通人都能制作。做法是這樣的:先把米研磨成細粉,加水,盛在缽中,等細粉慢慢沉澱,再去掉水,取出沉澱的粉,放在太陽下暴曬,曬幹的細膩粉末就可用作妝粉敷面。原料常見,制作方便,但它保存不便,附着力也差,容易掉粉。拿現代話說,“便宜沒好貨”,但勝在日常,所以依然使用者很多。

古代崇尚煉丹,煉丹後就發現了更好的敷面材質:鉛粉。鉛,源自天然礦石,最開始是煉丹剩下的面糊狀液體,又稱胡粉。為了便于保存、運輸,胡粉脫水曬幹後,就被壓成粉末狀。鉛粉質地白皙細膩,光澤感強,覆蓋力也好,不易掉粉。秦漢的貴婦們紛紛抛棄米粉,轉而喜用鉛粉。漢代冶煉技術有所提高後,鉛粉作為化妝品開始盛行。但它其實帶有毒性,對皮膚傷害巨大,現代已經明令禁止。古人所知有限,物以稀為貴,把它捧作美容聖品,所以鉛粉也被稱為“鉛華”。

如果鉛粉或米粉中再加點香料,那就成了香粉,既可敷面又可撲于全身,類似于今天的爽身粉、固體香水。增白、順滑膚質之餘,還有暗香浮動。傳聞“可作掌上舞”的趙飛燕調制的“露華百英粉”就是一種香粉。

古代彩妝

絲綢之路開啟妝容革新

秦朝也有紅妝,但不多,主要材料是朱砂,粘附性差,容易掉妝,所以使用者少。

到了漢朝,絲綢之路帶來原料與物種的豐富。張骞兩度出使西域,帶回了植物“燕支”。燕支花為紅色,葉為藍色,因此又叫“紅藍花”。張骞未引進燕支前,漢朝面妝主要承襲先秦時期的素妝,“粉白黛黑”。燕支的引入帶來了紅妝,由此開辟了彩妝時代。漢代面妝成為我國古代面妝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人們把燕支花曬幹,碾磨而成燕支粉,它就是“胭脂”的前身,不僅顔色豔麗,而且不容易掉妝,快速成為古代彩妝的重要原料。

燕支大緻有兩種化妝手法:一種直接用絲綿蘸紅色燕支汁敷面,這種燕支被稱為“綿燕支”;也可以把紅色燕支汁曬幹壓膜,制成精小輕薄的小花片,被稱為“金花燕支”,使用時,花片沾水溶化,用汁水塗抹着色。

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燕支汁粉中加入牛髓等物,調和成黏稠的膏狀物,稱為“燕脂”,後慢慢演變為“胭脂”。其色澤鮮豔、稠密潤滑,粘附性強,牛髓等還具有保濕作用,被世人喜愛,一直流傳至今。

古人根據燕支在臉部的濃薄程度,分為“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等。“美人妝,面既施粉,複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我們在一些妝容考究的唐代題材影視劇裡,還能看到這類妝容的影子。酒暈妝最為濃豔。桃花妝次之,妝扮好後面如桃花,也常被人稱之為紅粉妝,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描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飛霞妝則在兩頰薄塗,宛如飛霞,屬于3種妝面裡顔色最淺的。

古代女子對眼妝探索較少,喜愛在眼睛周圍做點妝飾,如斜紅,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古人更側重對眉的妝飾。

蛾眉,像蠶蛾觸須一般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唐代有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顔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漢代蛾眉越描越長,形成新的眉形廣眉。當時有民謠描寫:“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八字眉,在《妝台記》中記載:“漢武帝,令宮人掃八字眉。”雙眉像“八”字,眉頭高擡,細而色濃,眉尾下撇,廣而色淡。女子着八字眉可愛、嬌憨,仿佛與世無争。

愁眉,如人發愁皺起的眉頭,與“啼妝”一起做妝容。“啼妝”是用鉛粉或米粉在眼角妝飾,仿佛剛剛哭過。“愁眉啼妝”由東漢大将軍梁冀之妻孫壽發明,顯得嬌弱病态,讓即将出征的梁冀覺得被人牽挂,對孫壽更為喜歡。有書雲:“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此妝當時廣為流行。古代士大夫眼中,愁眉、啼妝是亡國之兆。後世文人也用它們作特定比喻,如晏幾道《西江月》中有“愁黛颦成月淺,啼妝印得花殘”。歐陽修《長相思》中有“玉如肌,柳如眉,愛著鵝黃金縷衣,啼妝更為誰”。

遠山眉,眉形細長而舒揚,顔色淡雅、朦胧有如遠山,一說由古代才女卓文君所創,另說由趙合德所創。

和今人一樣,古人修眉可去掉部分雜眉,也可直接去掉所有眉毛,重新設計眉形。修眉工具主要是鑷子。據記載,長沙馬王堆的梳妝盒中就發現了一把角質鑷子,刀片可随意取下、裝上,手柄上還刻有精美的圖案。

描眉即畫眉,戰國時女子用柳樹枝燒制成碳條,塗畫在眉毛上。文獻記載的較早的畫眉材質是“黛”,青黑色顔料。一是青黛,來自植物粉末,把藍草葉子和枝幹水洗陰幹,再研磨而成。用它畫眉,可呈現青黑色、青色、藍色、翠色、綠色等。還有一種石黛是黑色礦物,在專門的磨黛石上研磨成粉,調成“墨汁”,就水研磨,用眉筆蘸墨描繪。

唇,古今一樣,都是彩妝的“重頭戲”。早期,因朱砂沒有黏性,上色不均勻,溶于口沫,掉色嚴重。後經不斷改進,古人發現朱砂中加入動物脂肪,調和而成的紅色膏狀物效果很好,覆蓋力和附着力變強,還能滋潤口唇,稱之為“口脂”,又名“唇脂”。

《釋名·釋首飾》中記載:“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古代唇妝主要就是紅色,即便到了今天,紅色依然是女性最為喜愛的口紅顔色。

古代面飾

花草昆蟲皆能入妝

面飾主要有花钿、面靥、額黃等。花钿,可粘貼在臉上的薄片飾物,如金箔、昆蟲翅膀、雲母片、魚骨。形狀有圓形、菱形、桃形、梅花形、銅錢形、雀羽斑形、三葉形、雙叉形、鳥形等。其中,“翠钿”較為出名。它以各種翠鳥羽毛制作而成,顔色呈翠綠色。

另一種花钿特指在眉間額上繪畫的妝飾。繪畫形狀簡單精美,以紅、黃居多。如今,這種花钿手法出現在不少古裝劇中,也深得現代人喜愛。有現代化妝師分析說,那是因為額間描上花,填充色彩後,能讓五官看起來更聚攏,顯得更為精緻立體,同時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花钿随着朝代更替,出現了許多新款式,比如壽陽落梅妝。花钿鼎盛時期的唐朝,有記錄的款式多達十幾種。但到宋朝,崇尚簡潔美學,許多繁複的妝飾逐漸消失。

面靥,又稱妝靥。“靥”,在古代指嘴兩旁的小酒窩,面靥指古代女子在酒窩處的妝飾。婦女在酒窩處染紅色圓點,商周時便有,相傳主要是後宮女子月信時不方便服侍天子諸侯而用。但後來一位後宮舞姬認為酒窩處點上圖案十分妩媚,後宮佳麗争相效仿,久而久之,面靥成為面部妝飾的一種。

面靥主要是紅色圓點,用燕支點制。後期形狀不再局限于圓點,有的形如錢币,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靥;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靥。西晉時有人用梳妝盒飼養“媚蝶”進行妝飾。

額黃,又稱鴉黃,用黃色塗抹額間的妝容。現代人可能覺得怪異。據傳是女子從塗金佛像身上受到啟發,将自己的額頭抹成黃色。王安石的《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三首》詩中寫過“漢宮嬌額半塗黃”。

(綜合自期刊史料)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