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兆木
“見識”這個詞,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生活中,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很有見識”,或者說“真是長見識”,等等。從這些話裡,“見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麼,在名為《見識》的這本書裡,它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見識”,或者人生啟迪呢?
《見識》中信出版集團
在寫《見識》這本書之前,吳軍先後寫了六本書,其中《數學之美》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文明之光》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好書”,《浪潮之巅》榮獲“藍獅子2011年十大極佳商業圖書”獎。這些圖書均是圍繞一個主題客觀地講述一段曆史、一種技術或者剖析一些現象,個人的見聞、想法着墨相對較少。如何把所思、所聞、所想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日漸成為吳軍的一件心事,必欲寫出方遂心願。在“得到”APP上,吳軍以書信的方式,推出了訂閱專欄。《見識》這本書,就是吳軍将“得到”APP專欄的訂閱用戶集中關心的内容,加以重新補充、調整之後的作品。這便是本書的來曆。
之所以起名為《見識》,如作者所言:“是因為我覺得人一生的命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見識,而命運的改變首先需要見識的提高。”由“見識”二字可獲知,這并非艱深難懂的學術論著,而是作者自己的職場經驗和人生經曆的總結,非常具有親和力和說服力。在書中,作者用飽蘸熱忱的筆觸、簡明清晰的文風和生動鮮活的故事,切入了命運這個宏大深邃的話題,讀後令人頗受啟發和教益。
我覺得《見識》這本書也很适合領導幹部、青年幹部讀一讀。也許,在一些讀者眼裡,《見識》是一本比較商業化的書,但這隻是其中的一個側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見識》其實可以從多角度進行閱讀,更重要的是,本書其實是在講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拓展思維空間,重新認識自己、認清世界,提高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
你能走多遠 取決于見識
什麼是命運?決定命運的是什麼?……一連串的問題,很值得我們玩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性格決定命運;有的認為,出身等同于命運。所謂命運,究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還是主觀努力的結果?仿佛無從揣測。吳軍的《見識》,正是對這一話題的直面與探讨。在序言開篇,吳軍鮮明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很多時候,人最終的發展——能走到多遠,飛得多高,取決于人的見識。”在吳軍看來,這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環境的因素和我們自己對未來走向劃定的方向。其中,環境的因素是第一因素;而第二個因素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裡,簡而言之,即一個人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
大道至簡!人生看起來仿佛捉摸不定的事情,答案并非玄之又玄的秘密,而是平常事情背後隐隐若現的思維方式。吳軍舉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有則報道,說一群人大早上在機動車道上“健走”,被一輛出租車撞翻,造成一死兩重傷。吳軍認為這實際是由他們見識的局限導緻的。生命安全和一時便利哪個重要?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是這樣做是否合适、是否安全,而是在馬路上别人不敢撞他們。對此,我是深以為然的,語言、行為的背後,都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出問題的人,命運之神是永遠不會眷顧的”。
再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李廣,匈奴稱之為“飛将軍”,但一輩子沒有封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少人為李廣鳴不平。吳軍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李廣雖善于騎射殺敵,但一生經曆70餘戰,并未有效組織大軍殺敵,說明李廣隻是匹夫之勇,并非稱職的将領。有一次,李廣随衛青攻擊匈奴,因無向導迷路失期,便自缢身亡。吳軍由此認為,李廣“看問題的方法、處理問題的方式沒有達到侯的級别”。
從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到曆史深處的故事,從職場的誤區到商業的本質,作者就這樣娓娓道來,以一種充滿智慧的洞見,将命運背後的人生真谛提煉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見識
《見識》一書,總計九章,前四章側重談生活經驗、人生忠告,涉及婚姻、财富、死亡等人生重大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後五章側重談職場方面的體悟。全書主旨如吳軍自己所說:“本書重點講述了我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智者對個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思考如何成功地過一個精彩的人生。”
吳軍明确表示,“我并不想給大家寫雞湯文”。就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來講,本書是充滿誠意的,它不是經驗的簡單拼湊,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琢磨和思考,不僅講他自己,還講他身邊的人,講他讀過的書;不單是講大道理,而是把自己擺進去。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因為,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面上一些所謂的“成功學”,自降格調,很“水”、很膚淺。本書雖然整體寫作輕快、單刀直入,但憑借出入其中的故事講述能力,寫出曆史、社會的人生百态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見,活潑輕松有時又令人沉重,趣味盎然卻又啟人深思,這使得本書與媚俗的暢銷書不是在一個等次上。
《見識》于我而言,我是把它作為生活哲學來讀的。正如著名哲學家陳先達所說,“如果沒有哲學思維能力,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種種問題,由于缺少一根哲學串線,不懂得它們之間的聯系,就像散落一地的銅闆串不起來,永遠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水平,而不可能高屋建瓴。”在我看來,《見識》這本書涉及死亡、财富、婚姻、教育、管理等多個方面,經典語句頻出,比如“好的朋友是巨大的财富,而損友則是巨大的負資産”“父母的見識就是起跑線”“适度的選擇給我們自由,但是過多的選擇會适得其反”“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舍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舍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等等,這些帶有哲學意味的反思,常常讓人醍醐灌頂。
還有一些網友評論,《見識》這本書“适合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或者“剛參加工作的職場人士”。對此,我是不能認同的。不論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生,還是已經工作多年的職場人士,認真閱讀這本書,都能帶來很多的思考和體悟。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随着人生閱曆的積累,我們常常需要讀這樣的書,以獲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體驗。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裡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也就是說,人随着年歲增長,感悟力非但沒有衰減,而且是越來越強了。《見識》在啟示我們的同時,也因為我們參與閱讀而獲得了再創造、再體會。
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間
對于愛思考、愛智慧的人而言,本書是一座可供開掘的富礦。也許它并不提供知識,但明白道理也是一種更重要的“知識”。“撿了芝麻,丢了西瓜”,這個道理誰都懂,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又會是如何選擇呢?吳軍在書中列舉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現象:為了拿免費的東西打破頭;為了省一元出租車錢,在路上多走10分鐘;為了“雙十一”搶貨不睡覺;為了一點折扣在網上泡兩個小時。
這樣的情形,你是否很熟悉呢?也許,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甚至還為赢得一點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在吳軍看來,這樣的行為就是典型的撿芝麻,“這些人的問題不僅在于時間利用得非常沒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們漸漸習慣于非常低層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變得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讓自己走到越來越高的層次上。”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就是見識的差别;一個人精進最難的也不是知識或者技能,而是認知的升級。
《見識》很可貴的地方在于問題導向,比如,本書的目錄裡設置了很多問題,“比貧窮更可怕的是什麼?”“我們和天才相差有多遠?”“努力10000小時真能幫你成功嗎?”書中,吳軍提出一連串看似司空見慣卻又一時之間竟讓我們難以回答的問題,充分調動起讀者的好奇與求知心理,然後或娓娓道來,或旁征博引,或追問點撥,指出我們認識上常見的誤區,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是比缺錢更可怕的事情”“凡天才必有過人之處,但是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異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認識上、見識上、勇氣上或方法上”“如果有人簡單地認為自己天賦不錯,在一個領域做夠10000個小時就能出類拔萃,那就大錯特錯了。10000小時隻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遠不充分,更重要的是,這10000小時不僅要花,還要看怎麼花。”這既是作者的思考,也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間。正如吳軍在後記裡所談的,“我并不是講我的見識比他人要高,而是想提供一個與衆不同的、比較獨特的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視角供大家參考。”
楊绛先生說過:“讀書好比串門兒——隐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谒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别或者另請高明,和他對質。”誠如斯言,我集中用了三天時間讀完了《見識》,晚上讀,清晨也讀,不用預約排隊,也無需繁文缛節,可以随時打開它,與它對話交流。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建議你不妨也來讀一讀《見識》這本書吧。(兆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