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書的知識
開本:開本指書刊幅面的規格大小,即一張全開的印刷用紙裁切成多少頁。常見的有三十二開(多用于一般書籍)、十六開(多用于雜志)、六十四開(多用于中小型字典、連環畫)。
版式:即書籍的規格式樣,包括開本、排式、版面、插圖等。
版本:指某種書不同的本子。有的書一出版就有幾種形式;有的書在出版後,由于進行修改,再印時改變了原來的版本。
版次:第一次出版印刷的書寫有“某年某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這叫初版,如内容不變動,第二次印就注明第一版第二次印刷,這種書叫重印書。如第三次印刷發行時内容經過重大修改,版次就要重新算,要稱為:“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版權:即版本的所有權,印于書籍的正文前後或封底。其它出版社不可随便翻印。
字數:不管書中标題多大,插圖多少,都按橫格字數乘每頁行數乘總頁數求出全書字數。若全頁都是照片或插圖,則不算字數。
印張:它說明印這本書需多少紙張。因為一張紙可以兩面印,所以兩個印張才算一個全張。一令紙是五百張,一千印張就是一令紙。
印數:指一種書所印的累計數。如某種書在第三次印刷時,印數為“27001—47000'’即表明前兩次已印過27000冊,這次從27001冊算起,又印了20000冊,累計數是47000冊。
什麼是珍本、抄本和孤本
讀書(特别是古書)要懂得一些版本知識,如了解什麼是珍本、抄本、孤本……讀者可少走彎路,多獲成果。
珍本:即珍貴的書籍或文學資料。如罕見的革命文獻、極有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等。珍本貴在“難得”。如漢譯《共産黨宣言》的版本很多,但20年代黨在上海建立的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已非尋常可見,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從版本學角度看,當推為“珍本”。
抄本(寫本):手抄的書籍。現存最早的抄本書是西晉元康六年寫的佛經殘卷,因為當時尚無印刷術;《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卷帙浩繁,一時難以刊刻;小說《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動亂不得發表而傳抄一時。
抄書常因系名家手迹,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貴。如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保存篇章較多,原稿卻散失一半,因而它成為今天刊印該書的一種主要依據。
孤本:是僅存一本的圖書。也包括僅存一份的某書的某種碑刻的舊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現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我國唐代(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卷子,就是孤本。又如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說《後水浒傳》,就是以大連圖書館藏孤本整理刊印的珍中之珍,因其極其稀有而價高百倍。
書的幾種版本
影寫本--覆在原書上影寫成的書本。用質薄而堅韌的紙張,蒙在所據底本上,照其點畫行款,一筆不苟地描寫,酷似原本,非常精細。
套印本--幾種顔色套印的書本。最早為朱墨兩色套印,明代以後發展至三四色,乃至五色。
百衲本--用不同版本的殘卷零頁配合或彙印而成一部完整的書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補綴之稱。
原本--第一次寫成或刻成的書本。是對增訂、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
副本--同一書籍抄出的複本;同書同一來源的另一本子,亦稱副本。是對正本而言。過去藏書家得一罕見圖書,依樣重寫,也作副本。今亦指國家對内對外的文件的正式簽署本的複本。
别本--同書的另一來源的本子,也稱“異本”。
節本--指圖書經删節後印行的版本。
潔本--某些有參考價值的書刊需重印,但其中有些淫穢、荒誕的詞句或章節,在重新審訂時,将其删去後印行的版本。
古人寫作的體例
古人寫作的體例,大緻可分為“著作”、“編述”、“抄纂”三大類。
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沒有闡發過或沒有記載過的,第一次出現的文章或書籍,才算是“著作”。
所謂“編述”,是在許多可以憑借的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制作的文章,這便是“編述”,有如現在的“改編”。
“著作”,古稱“作”;“編述”,古代稱“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話,就嚴格區分了這兩種體例。
“抄纂”是資料的彙編,古人叫“論(LUN)”。“論”的本字應是“侖”,是排列、編纂成輯的意思。
史書的種類
我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緻可以分為下列五種。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曆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雜史:隻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
别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曆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編寫的史書。
稗(BAI史:通常指記載闾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史書的體例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叙述帝王;用“世家”記叙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曆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于這一類。
紀事本末體: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曆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
通史:連貫地記叙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曆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曆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曆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等。
古代史書的幾種體裁
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為中心,兼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譜寫人物和事件。
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編。
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動。
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
什麼叫“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經部之下又有小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史部”即曆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曆史著作。《四庫全書》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别史、雜史、诏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四庫全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
“集部”收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四庫全書》分為楚辭、别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中國書籍裝幀的演變
中國書籍裝幀的曆史是漫長的,不同時代的書籍裝幀和名稱也不同,按曆史順序,可分如下幾種:
編:秦漢時期的書籍主要是簡策,材料是竹片或木闆,用牛皮索編串成冊,名之為“編”,或叫做“篇”。
卷:比簡策稍後一點的書籍叫帛書,是寫在紡織品上的,每一篇帛書加軸後卷成一卷,用細絲繩捆紮,故而取名為“卷?。漢末至唐代,紙寫的書籍的裝幀仍然是“卷”。
蝴蝶裝:宋、元時期出現了活字印刷,裝幀也向前跨進。這種方法是,将印好的書頁反折,字面相對,再把中縫的背口粘連,外面包上硬紙皮。這樣裝幀的書,打開時猶如蝴蝶展翅,故而得名“蝴蝶裝”。
線裝:這是明朝中葉出現的書籍裝訂方法,即“将印頁以中線折正,理齊書口,前後加封面,切齊毛邊後,打眼,用線穿訂。這樣裝釘的書叫“線裝”。
平裝、精裝:近代,随着機器印刷的傳人,外國的書籍裝訂方法也為中國人所仿效,這種書籍裝幀被稱之為“平裝”、“精裝”。現在,除了若幹古書再版或影印采用“線裝”,以表示其古樸,其他的書籍多是采用“平裝”或“精裝”。
什麼是轶事、轶文、掌故?
轶事,也寫作“逸事”,一般是指人們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曆史書上沒有記載過,是零零星星沒有經過彙集的事迹。不少轶事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人們的豐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如,有的出版社出版的《中外作家轶事》、《中外藝術家轶事》都屬于這一類。
佚文,是指失傳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如我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原本早已散失,現在編輯的《古書竹書紀年輯證》一書,是把古典書籍中關于《竹書紀年》的文章輯錄在一起,從中可以了解夏代到戰國時期的史實。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什麼叫“序”和“跋”?
放在書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說明書的内容以及與之有關的問題。請别人寫的稱“代序”,作者自寫的稱“自序”。
放在書的正文後面的是“跋”,主要叙述書的内容或作補充說明。“跋”實際上就是“後序”,一般都由該書作者自己撰寫。
為文章或書籍作序,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序”在古代一般是放在正文後面的,到了晉代、南北朝,“序”才被移至正文的前面。到了宋代,蘇東坡諱“序”字而改寫作“叙”,所以現“序”與“叙”通用。
什麼是“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
“四書”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的理學家朱熹,從〈禮記》一書中,提出《大學》、《中庸》兩篇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也叫“四子書”。
《大學》闡述儒家的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
《中庸》相傳為孔子之孫、戰國初哲學家子思所作。書中肯定“中庸”是人們道德思想的最高标準,要求人們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和各種條件下,都不偏不倚地走“中庸之道”。它是儒家思想和倫理的一部教科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書中記錄了孑L子和他的一些弟子在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品德修養等方面的言論。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亦說是孟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記錄。是關于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孟子的哲學思想的記錄。
“五經”始稱于漢武帝時,是《詩》、《書》、禮》、《易》、《春秋》五本書的合稱。
《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儒家經典之一,因此稱〈詩經》。《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零五首詩歌。《詩經》的内容非常豐富,它反映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經濟制度和勞動生産等情況。
《書》亦稱《尚書》、《書經》。“尚”即“上”,意指上古
時代的書。它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選編而成。
《禮》有《儀禮》、《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儀禮》,亦稱《禮經》、《士禮》,是春秋戰國時部分禮制的彙編,一說周公制作,孔子編訂的。《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是西漢戴聖編纂,所以又叫《小戴記》、《小戴劄記》。
《易》亦稱《易經》、《周易》。這本書通過八卦形式來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認為陰陽兩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産生萬物的根源,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的成分。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修訂而成的。
何謂“十才子書”?
所謂“十才子書”,指的是這樣十部作品:一、《三國演義》;二、《好逑傳》;三、《玉嬌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傳》;六、《西廂記》;七、《琵琶記》;八、《花箋記》;九、《斬鬼記》;十、《三合劍》。它們中有小說、傳奇和戲曲。有第一流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浒傳》和優秀的戲曲《西廂記》、《琵琶記》;但也有濫竽充數的,如《三合劍》。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傳》、名稱第三的《玉嬌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箋記》,也由于格調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說的俗套,在中國文壇的影響也極微。因此,所謂“十才子書”的選擇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說此出自金聖歎,恐怕不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