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93版的《包青天》,看到古琴怨這個故事,心下蠻多感慨的,就說兩句吧。
古琴怨是講,宣知府為琴而癡,為了想奪取蔡玉媛祖上傳下來的那張焦尾古琴,明知蔡婦是被小人陷害殺人,卻仍不顧幾十年的為官清譽,配合真兇羅織罪名,制造冤案,想要了那蔡玉媛的性命,自己好永久獨占稀世古琴。
那宣知府為官數十載,一生清廉自守,公正不阿,愛民如子,也算是不世好官。但他同時愛琴如癡如魔,四十餘載與琴相伴,是少有的操琴高手,畢生所願是得到一把曠世好琴。
因此也導緻他一念之差,為奪蔡家祖傳之琴而生出惡心,制造冤獄,以緻最終晚節不保,古琴沒得到,卻先毀了自己一生清譽,最後慘死于虎頭鍘下,讓人頗為歎息。
宣知府也曾三番四次地造訪蔡玉媛,低聲下氣一再懇求以重金購買古琴,卻被蔡玉媛多番拒絕。他為了能摸到古琴,竟肯以知府身份纡尊降貴,退而求其次,再其次,最後竟卑微到隻願能時時登門去蔡家撫撫琴也行。但蔡玉媛因丈夫不在家,顧慮到自己的名節可能受損,雖然宣知府一再退讓要求,但她卻一再拒絕。
試想,蔡玉媛所做所慮也情有可原,也無任何錯處。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普通人家若懷有寶物,更是容易被貪婪癡嗔之人觊觎,若無足夠權力與地位保護寶物,便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隻是可歎,可歎啊!
若宣知府僅是一介草包昏官便也罷了,為奪古琴而陷人于死地,這種行徑死不足惜。偏偏他為官多年頗有清譽,就連包拯也對他贊不絕口,可惜,一步錯便緻惡果結,再難以挽回從前。
包拯雖非完全冷面無情之人,但偏偏在這個故事中,包拯未曾考慮放宣知府一馬,果斷要将他斬于鍘刀之下,也是讓人覺得十分歎息。
可見,貪嗔癡念太重,終歸不是好事,容易毀了自己,值得時刻警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