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魚蝦稻立體種養

魚蝦稻立體種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1:15:35

魚蝦稻立體種養?稻—鳅—菜綜合種養技術,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魚蝦稻立體種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魚蝦稻立體種養(稻鳅菜綜合種養技術)1

魚蝦稻立體種養

稻—鳅—菜綜合種養技術

_翟永青

随着《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實施意見》(皖農漁函 〔 2016 〕 1180 号)、《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 2017 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工作要點的通知》(皖農漁函〔 2017 〕 130 号)等政策的出台,大大激發了農民發展稻蝦共作、 稻鳅共作等綜合種養模式的積極性。 自 2017 年以來,淮南市潘集區強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建設,制定了《潘集區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實施方案》和《潘集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要點》。 截至 2020 年 12 月,潘集區已完成近 2 000 hm 2 稻漁綜合種養田間工程改造,落實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 1 866.7 hm 2 ,年新增漁業産值達8 400 萬元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湧現出一大批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

稻—鳅—菜綜合種養是根據生态經濟學原理,對稻田淺水生态系統結構進行改造, 通過水稻種植與水産養殖、蔬果栽培相融合,實現水稻與水生生物共生互利,在穩定水稻産量、提高稻田單位面積效益的同時,實現“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效果,是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适用于江淮平原地區 。 一方面,通過對稻田進行合理的工程改造, 增加防護和排灌設施,放養的泥鳅在稻田中活動能夠疏松田泥,有利于有機物的快速分解,可有效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泥鳅可以直接捕食水中的雜草種子、 害蟲及其卵粒部分,同時泥鳅的排洩物又可作為水稻生長的肥料,能降低稻田肥料和農藥用量, 從而生産出高品質的無公害水稻。 另一方面,水稻田為泥鳅提供天然栖息地和天然餌料,可降低泥鳅的發病率、減少管理成本,養出味美質優的無公害泥鳅 。 另外,開挖環溝時産生的田土可用于加固田埂,在高埂上種植瓜果蔬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單位面積的産出。

早在 2015 年,潘集區水産站就在平圩鎮林場村開展了稻—鳅—菜綜合種養示範工作, 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2017 年設計産量水稻7 500 kg/hm 2 、泥鳅 9 750 kg/hm 2 ,實際産量水稻平均7 800 kg/hm 2 、泥鳅平均 10 500 kg/hm 2 ,利用閑置田埂平均可産綠色蔬果 22.5 t/hm 2 ,平均增收 24 萬元 /hm 2以上,實現了“畝産千斤糧、千斤鳅、千斤菜、萬元錢”的目标。 本文主要就稻—鳅—菜綜合種養模式的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1 水稻栽培技術

1.1 稻田選擇與田間改造

1.1.1 稻田田塊選擇。 以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源、 保水性能好、 面積約 0.34 hm 2 的稻田為宜,稻田走向以南北向為宜,形狀宜為長方形,田寬不要超過 25 m ,以利于通風和泥鳅飼養;埂寬 2.5 m 。

1.1.2 田間改造。 在冬春季做好田間工程,在田埂四周或田中開挖十字形、井字形魚溝,溝深 0.5 m ,溝寬1.0~1.5 m ,在進水口或 4 個角開挖魚坑,溝坑占比不超過總面積的 8%~10% ,做到溝溝相連相通。 每塊田設置進排水管和溢水管各 1 處, 同時用 80~90 目的網片做好攔魚過濾設施,防止野雜魚和魚卵進入。 在稻田四周用薄膜、聚氯乙烯網片做防逃設施,防逃網要緊貼田埂,下埋 0.4~0.5 m ,用木樁、毛竹、鐵絲固定。 同時,每隔 10 m 安裝一個 3.3 m 高的鋼架,上面設置防鳥網,防止飛鳥捕食泥鳅,造成經濟損失。 田間改造時挖出的溝泥一般高度富營養化, 并含有大量對泥鳅和水體有害的細菌,通過溝泥堆埂、還田,可以轉移土地富餘肥力, 為水稻和塘埂蔬果種植提供優質有機肥, 預防夏季高溫時節由溝泥翻塘引起的水體變質和魚病。

1.2 品種選擇

水稻選用根系發達、抗病、抗倒伏、産量高的單季中晚稻品種。

1.3 移栽

6 月中旬翻耕好的稻田上水浸泡後, 人工移栽秧齡 45 d 左右的秧苗,種植密度 16.5 萬穴 /hm 2 。

1.4 稻田施肥

稻田施肥應遵循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少量多次的原則。 施用有機肥既能促進水稻生長、改善土壤性能、增強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又能繁殖浮遊生物,部分有機碎屑還可直接作為泥鳅的餌料。 選用的有機肥應經過充分腐熟發酵,并做好消毒處理,撒施時盡量避免将肥料直接撒到魚溝裡。

1.5 稻田除草

每年 3 月底 4 月初, 利用旋耕機将水稻田旋耕翻曬 1 遍, 5 月底 6 月初再翻曬 1 遍,去除稻田草籽及生長出來的雜草嫩芽, 同時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細菌和病毒。 投放泥鳅後,可利用泥鳅除蟲、除草,避免使用除草劑等。

1.6 病蟲害防治

稻鳅共作的田塊, 泥鳅可以捕食稻田裡的部分害蟲,一般很少發生病蟲害,但也不能完全代替農藥。水稻如果發生病害,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降解快的農藥,禁止使用敵百蟲等含磷類有機劇毒農藥 。使用農藥時一定要嚴格掌握對泥鳅的安全濃度,禁止随意加大用藥量。 可采取分片施藥的方法,或在施藥前降低水位,讓泥鳅進入魚溝内然後再施藥。 粉劑藥應選擇在早晨露水未幹時噴施, 水劑藥在露水幹後使用。 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盡量将藥液噴在稻葉上。 施藥後一旦發現泥鳅不适應,應立刻加注新水。 下雨前不要施藥,以避免農藥落入水中對泥鳅造成傷害。

1.7 曬田

稻鳅共作的田塊曬田時要遵循輕曬、 短曬的原則。 曬田前要先使魚溝内的水深保持在 30~35 cm 之間,讓泥鳅退到魚溝内,防止曬田時受傷。

1.8 水稻收割及還田

人工移栽的水稻一般在 10 月底收割,可使用收割機收割,收割後的稻草返田,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水稻收割後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播種小麥或栽種蔬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2 泥鳅養殖技術

泥鳅屬鯉形目鳅科, 是常見的底層小型淡水魚類,常栖息于底泥較厚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區。 泥鳅含蛋白質 18.30% 、脂肪 2.69% ,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水産品,被譽為“水中人參”。 泥鳅生長的适宜水溫為 15~30 ℃ , 以 25~27 ℃ 為最佳生長溫度,此時攝食量比較大,生長迅速。 當水溫超過30 ℃ 時,泥鳅鑽入泥中度夏;水溫低于 10 ℃ 時,泥鳅鑽入泥中冬眠。

2.1 品種選擇

泥鳅品種以青鳅、台鳅為主。 苗種來源以本地野生苗和具有資質的繁殖場繁育的人工苗為佳。

2.2 投放準備

利用冬季農閑時間加固田埂、去除雜草。 在苗種投放前 7~10 d 利用生石灰進行消毒,一般有 2 種方法。一是幹塘消毒。用生石灰 625~750 kg/hm 2 加水溶解後全田潑灑, 3~5 d 後上水 0.8~1.0 m , 再過 3~5 d進行水質檢測, pH 值在 7.0~8.5 之間時施用腐熟的有機肥 1 500 kg/hm 2 和芽孢杆菌肥水,同時培育小球藻和矽藻。二是帶水消毒。根據水體體積潑灑生石灰20 g/m 3 消毒, 7~10 d 後施用芽孢杆菌肥水。

2.3 鳅苗投放

泥鳅生長速度比較快, 一般 6 個月就可以上市銷售。 早投放、早上市,可以利用價格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具體投放時間要根據氣溫确定,當氣溫連續 5 d 穩定在 15 ℃ 時即可進行苗種投放。 淮北地區一般在 4 月 20 日至 6 月 20 日都可以放養, 5 月20 日左右水溫 23 ℃ 時最适宜。

投放的鳅苗要求體表光滑、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遊動能力強。 投放規格為 1 600~2 400 尾 /kg ,投放量為 375 kg/hm 2 。同一田塊要求投放規格一緻的泥鳅苗種。 泥鳅放養 48 h 前先試水,确保水體安全。 泥鳅下塘前用 3% 食鹽溶液 浸泡 10 min 或用 0.35 mg/kg10% 聚維酮碘溶液浸泡 5 min 後及時下塘,下塘時溫差不要超過 3℃ 。 放養時間一般選擇在晴天的 7 : 00 —9 : 00 及 16 : 00 — 18 : 00 , 此時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高,放養成活率高。

2.4 日常管理

2.4.1 日常巡塘。 泥鳅苗種投放後次日就要進行巡塘,檢查有無死亡的泥鳅,如有,要及時撈出,以防腐爛變質影響水質、 傳播病害。 日常巡塘最好選擇在4 : 00 左右、 13 : 00 — 14 : 00 、 18 : 00 — 20 : 00 。 淩晨巡塘主要是觀察泥鳅有無浮頭現象, 中午巡塘主要是觀察泥鳅的吃食和活動情況, 傍晚巡塘主要是觀察飼料有無剩餘、有無浮頭前兆。巡塘時從下風口往上走,如果聞到腥臭味, 一定要注意查看泥鳅的活動情況和水體顔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别是陰雨和高溫天氣更要加強巡塘檢查,防止發生病害。 巡塘時還要注意查看防逃設施有無破損, 田埂有無漏洞、坍塌,同時還要注意防鳥網有無損毀,如有,要及時修補, 防止泥鳅外逃和蛇鼠等入侵以及鳥類對泥鳅的捕食。

2.4.2 科學投喂。 泥鳅屬雜食性魚類,天然水域中,以昆蟲、小型甲殼動物、水草嫩葉、藻類、植物碎屑、浮遊動物等為食。 幼魚階段為動物食性,以輪蟲、枝角類、桡足類、搖蚊幼蟲、蚯蚓等為食;體長 8~9 cm時,食性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兼有;體長 9 cm 以上時主要以食物性飼料為主。 稻田中天然餌料比較豐富,可滿足泥鳅一般生長需求, 但是随着泥鳅的不斷生長,對餌料需求量增加,稻田中的天然餌料已經不能滿足生長需求。 為了獲得更高的産量和效益,需要增加人工飼料的投喂,如菜籽餅、豆餅、麸皮、蚯蚓、米糠等,近幾年泥鳅專用全價飼料發展很快,受到養殖戶的歡迎。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飼料時要選擇蛋白質含量在 36% 以上的餌料。 投餌量根據季節不同進行調整。 放苗 48 h 後開始投喂粉狀精料,日投喂量為泥鳅體質量的 1.5%~2.0% 。 随着水溫變化及泥鳅的長勢及時調整投喂量,水溫在 22~32 ℃ 時,日投喂量增加到泥鳅體質量的 3%~5% 。 水溫超過 33 ℃ 時要減少投喂量, 日投喂量減少到泥鳅體質量的 2.0%~2.5% 。

2.4.3 水質管理。 稻田養鳅要密切關注水質變化,及時調節和改善水體溶解氧。 在高溫酷暑季節,天氣突變時,水體上下對流強烈,極易發生缺氧引起浮頭,應特别注意加強防範。 平時要注意做好水質檢測和改水工作。 具體方法:每月先用過硫酸鋁鉀改水,第2 天用有機酸進行解毒, 第 4 天再用 EM 菌調節水質、補菌補藻,然後再隔 7~10 d 用有益菌進行水質調節,如此反複,每個月做一次改水。夏季天氣炎熱時要及時加注新水, 高溫天氣每天加注新水 5~10 cm ,同時從溢水口排出陳水,最好每周換水 2 次,确保水質鮮活嫩爽,為泥鳅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減少病害發生。

2.5 鳅病防治

2.5.1 預防措施。 泥鳅苗投放時溫差不要超過 3 ℃ ;苗種運輸過程中要注意操作,不要碰傷魚體;确定合理的投放密度;做好水質管控;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追肥要把握“少施,勤施”的原則;科學投喂,對餌料台定期清理和消毒。

2.5.2 稻田養鳅常見病害防治。 ① 水黴病。水黴病主要是因為泥鳅體表受傷後感染黴菌引起的,常發生在早春和晚冬季節,病鳅體表可見灰白色棉絮狀物質 。此病主要以預防為主,投放時要注意避免魚體受傷,下塘前要做好消毒;可将病鳅放入 4% 食鹽水中浸洗5~10 min 進行預防和治療 。 ② 細菌性腸炎病。 每100kg 泥鳅每天用腸炎靈 10g 上午、下午各投喂 1 次,連續投喂 3~5 d 。 ③ 寄生蟲病。 根據水體體積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 5∶2 ) 0.7 g/m 3 全池潑灑,可治療車輪蟲;根據水體體積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 5∶2 )0.3~0.7 g/m 3 全池潑灑,可殺滅三代蟲 。

2.6 起捕上市

2.6.1 起捕方法。 一般使用餌料和地籠進行誘捕;也可采用沖水捕撈方法;冬季田中水少時,還可将泥鳅集中到環溝内進行捕撈。

2.6.2 适時上市。 可根據泥鳅的長勢和市場行情适時起捕上市。 泥鳅适宜生長水溫 18~30 ℃ ,最适水溫22~28 ℃ ,超過 32 ℃ 就會鑽入泥中栖息,低于 7 ℃ 就會鑽入泥中冬眠。 因此,水溫在 20 ℃ 以上時起捕率較高,可達 95% 以上;水溫低于 10 ℃ 時起捕率隻能達到 30% 左右。 如果要在春節期間市場行情好時上市,可利用地下水水溫高于地表水的原理,先排出魚溝地表水,然後抽取地下水來激活泥鳅,再實施捕撈,捕獲量很高 [。

3 塘埂蔬果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蔬果品種分春季品種和秋季品種, 春季主要以本地優勢品種羊角酥為主,秋季品種有秋延豆角、黃瓜、蘿蔔、大蒜等蔬菜。

3.2 茬口安排

利用空置、 富含有機質的塘埂種植本地區特産蔬果,每年 3 — 6 月可以利用地膜或者大棚栽種早春羊角酥; 7 — 11 月可種植秋延豆角和黃瓜、 蘿蔔、大蒜等蔬菜; 12 月至次年 3 月可種植黃心烏白菜、菠菜、芫荽等蔬菜,利用稻田肥水進行澆灌,既環保又安全,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經濟效益也非常可觀。

4 結語

稻—鳅—菜綜合種養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中的水、光、熱、氣自然資源,實現了節水、節地的目的。 該技術模式利用泥鳅的雜食性,通過泥鳅的生長、覓食等除去雜草害蟲,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降低了生産成本。 該技術模式利用稻田田埂種植瓜果蔬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每年僅春季羊角酥的産值即可達到 12 萬 ~15 萬元 /hm 2 。 同時,利用稻田尾水灌溉塘埂蔬果,無尾水外排,減少了污染,有利于養殖環境的改善。

綜上所述, 稻—鳅—菜綜合種養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态養殖模式, 大大提高了稻田綜合收益,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具有穩糧、促漁、增收、增效、節地、節水、安全、生态、低碳、環保等多種功能,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典型模式之一,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值得推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