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3:12:55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立夏起,日照增加,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植物進入旺季生長的重要階段。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開始,人們在這一天要舉行迎夏、喝立夏粥、鬥蛋、稱人等活動,以寄托對萬物茁壯成長的美好願望。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1

5月11日北京晚報“四時佳氣”之立夏

卻是石榴知立夏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古代有“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它與小寒至谷雨的八個節氣緊密相關。花信風以梅花最先,楝花最後。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荼蘼不争春,寂寞開最晚。”這是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到湖北黃州時所賦之詩,表達出詩人甯靜緻遠的心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有不少文人鐘愛荼蘼,并認為荼蘼是春暮之時的代表花種。除蘇轼外,宋代詩人王淇也說:“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宋代文人管鑒則在《立夏日觀荼蘼》中寫下詞句:“一年春事到荼蘼。何處更花開……”

其實,楝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最後一個,也是春夏之交的盛開之花。宋代詩人丘葵有《初夏》詩雲:“一信楝花風,一年春事空。池荷還揭揭,櫻筍又匆匆。空歎時光換,誰知造化工。盡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紅。”楝花開在谷雨之後,花期在春盡夏來之時,楝花謝盡,花信風止,便是綠肥紅瘦的夏天了。

楝樹高大,枝葉廣袤,所以遠看楝樹最美。除了楝花,丘葵之詩還提到了石榴花。立夏時節,石榴花開。宋朝楊萬裡詩曰《初夏即事十二解》:“從教節序暗相催,曆日塵生懶看來。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石榴花有大紅、白色、桃紅等多種顔色,火紅色的居多,“五月滿眼皆是綠,唯有榴花紅似火”。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2

石榴花

北京人很愛石榴,老北京四合院裡多種石榴樹,有“天篷魚缸石榴樹”之說。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載:“京師五月榴花正開,鮮明照眼。凡居人等往往與夾竹桃羅列中庭,以為清玩。榴竹之間必以魚缸配之,朱魚數頭遊泳其中。幾乎家家如此……”觀賞石榴花,可到北海公園的快雪堂、豐台的石榴莊公園。快雪堂原是松坡圖書館,在這裡除了可以一覽石榴的花紅似火,還可以尋思梁思成和林徽因、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故事。當然,快雪堂最珍貴的是遊廊兩側的石刻,共有晉代至元代20位書法家的墨迹石刻,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最為著名。

除了花的嬌豔,立夏還有“三候”之說。北京民俗博物館館員沈藝介紹說:“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進入夏季,蝼蝈(一說是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松田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長。”

“立夏三候”之說出自《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蝼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逸周書·時訊解》也稱:“立夏之日,蝼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三候”中的“蝼蝈”是什麼?曆來有不同的解釋。東漢大儒鄭玄在《禮記·月令》上寫下批注:“蝼蝈,蛙也。”清朝學者朱右曾著有《逸周書集訓校釋》,他在校釋中提到:“蝼蝈,蛙之屬。蛙鳴始于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3

青蛙 白繼開 攝

元代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把蝼蝈稱為蝼蛄,能在土内鑽洞,一般于夜間活動。蝼蛄通常栖息于地下,愛吃新播的種子,還喜歡咬農作物的根莖,使農作物幼根與土壤分離,對幼苗的傷害非常大,因失水而枯死,危害谷物、蔬菜和樹苗。而青蛙則不然,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當氣溫升高,各種飛蟲快速繁殖起來時,休眠一冬的青蛙自然不會閑着,這個“捕蟲能手”會幫人類消滅害蟲。立夏後,在田野裡、池塘邊,經常能聽到青蛙的鳴叫聲。筆者在紅領巾公園沿棧道行走時,水中有野鴨暢遊,樹上傳來灰椋鳥“叽叽啾啾”的叫聲,湖畔蛙聲此起彼伏。循着蛙鳴聲找去,隻見在湖邊草叢中,有一隻北京常見的黑斑側褶蛙。

蚯蚓也是人類的朋友。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疏松的泥土裡,并給土壤“舒筋通絡”。進入夏季,不管是在小區裡,還是在公園中,抑或是野外,經常能看到從土裡鑽出來的蚯蚓,記得教導小朋友,不要傷害這種生态系統的“工程師”。

立夏石榴花思存處

①北海公園快雪堂

②豐台石榴莊公園等

風調雨順“立夏粥”

天壇公園的二月藍花海出了名的美,二月藍開着一朵朵紫色小花,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紫色的海,頗為壯觀。不成想,立夏之時,記者從北清路向北順着溫陽路前行時,在路西側的海澱區蘇家坨鎮西小營村邊,也看到了紫色的二月藍花海。

前去西小營村,是想一探“立夏粥”之究竟。臘八節要喝臘八粥,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兒。但立夏節氣喝“立夏粥”的習俗,筆者卻是查閱相關資料時才了解。原來,海澱區蘇家坨地區“食粥度立夏”的習俗傳承已久。而且在2009年,蘇家坨鎮的“立夏粥”還被列為海澱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往年的“立夏粥”活動都是在西小營村舉辦,因此筆者直奔西小營。

在村邊偶遇二月藍花海是意外的收獲,和當地村民聊天後得知,二月藍的花期長,能從二月開到五月。蘇家坨地區的二月藍花海有好幾處,除了西小營村外,柳林村有一片超過2000畝。湛藍的天空,明媚的陽光,蔥綠的樹林中,姹紫的花海一望無際,真是一處世外桃源。

走進西小營村委會舊址大院,也就是如今的街心公園,西牆上每隔幾米就有一處煙熏火燎的痕迹,共有十幾處。牆上的這些痕迹,就是往年熬立夏粥時,用柴火燒鍋留下來的。院裡有處涼亭,年已80高齡的劉志宏老人和79歲的李永新老人在亭中閑坐。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小營人,他們自打記事起,每年都要喝立夏粥。劉志宏指着西牆上柴火留下的痕迹說:“那是以前立夏這天燒火熬粥留下來的,後來覺得燒柴火不環保,就改用電飯鍋了。這兩年有疫情,不允許聚集,就沒舉辦迎夏習俗活動,要不可熱鬧了。”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4

蘇家坨熬立夏粥

據史料記載,蘇家坨熬立夏粥的習俗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劉志宏回憶說,他小時候聽老人講,以前農田種糧産量低,每年快到夏季時,有些人家就青黃不接,存糧無幾。于是,村裡有德高望重之人就在立夏這天,張羅大家,每家每戶出點糧食,小米、豆子、瓜子、核桃、花生……根據各家情況,有啥出啥,沒有也成。熬粥之時,村裡按街口分好幾處,每戶人家都拿碗往鍋裡添點糧食。正因為對原材料沒有特别的講究,所以也叫“五谷雜糧粥”,寓意風調雨順,祈福今年有個好收成。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5

蘇家坨村民品嘗立夏粥

劉志宏關于立夏粥來曆的介紹符合古代農村的實際生活。立夏時節,苦菜生長旺盛,就成為百姓青黃不接之際充饑果腹的美食。除了苦菜,還有榆錢、槐花、苜蓿、荠菜花……在農家手裡,這些野菜可以包包子,也可以做窩窩頭,或者蒸熟了吃。所以立夏前後,野菜就是農家既調節夥食品種,又節省糧食的不二選擇。因此,對農民來說,“立夏苦菜秀”有特殊的含義。

在李德廣的印象裡,小時候到了立夏這天,村裡的老太太們還要用紅布縫制一些小口袋,往裡邊裝上五谷雜糧,再用紅絲線串起來,或者挂在小孩子們的脖子上,或者斜着縫在肩上,取意吉祥辟邪。

自從2009年評上非遺項目後,蘇家坨地區“食粥度立夏”的活動影響越來越大。西小營村副書記李永新介紹說,疫情之前,西小營村每年都在街心公園舉辦“食粥度立夏”活動。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組織,大家分工合作,到各家各戶去斂米,并熬煮成粥。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都拿碗來自取,就連路過的遊客都可參與進來,一同喝粥。除了保留喝立夏粥的傳統項目外,還有其他地區傳來的迎夏習俗,包括鬥蛋、稱人、戴疰(zhù)夏袋等項目。而且還有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及民俗節目演出、剪紙、書畫等項目展示,營造出蘇家坨鎮立夏文化的濃郁氛圍。

立夏粥思存處

海澱區蘇家坨鎮西小營村

東嶽古廟複舊儀

在古代,立夏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皇帝要專門舉行“迎夏”的祭祀禮。《後漢書》記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八佾舞《雲翹》之舞。”八佾舞是古代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此處記載的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即位後,“迎氣于五郊”,分别在都城的東南西北郊以及中兆舉行祭祀活動。立春時,迎春于東郊,穿青衣,祭青帝句芒;立夏時,迎夏于南郊,着赤服,祭赤帝祝融;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于中兆,穿黃衣,祭黃帝後土;立秋時,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時,迎冬于北郊,着黑服,祭黑帝玄冥。

立夏之日,北京哪個地方能看到迎夏儀式?自然是位于東嶽廟内的北京民俗博物館了。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建館宗旨,就是要建設一個北京民俗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活動中心。去年的立夏時節,該博物館就舉辦了立夏節氣的民俗活動演出,其中就包括皇帝迎夏、立夏粥、鬥蛋、稱人等多個習俗活動。同時,該館還舉辦了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文物展出,比如稱人的舊秤等。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6

東嶽廟牌樓 北京民俗博物館位于東嶽廟内

北京民俗博物館的館員沈藝向筆者介紹了立夏節氣的一些民俗,比如“見三新”。沈藝說:“各地習俗不一樣,有些地方的立夏習俗裡有‘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瓜果,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竹筍。或者因地制宜,吃些當地出産的特色物産。除了吃,還有玩,甚至還是連吃帶玩,那便是立夏節氣的遊戲:鬥蛋。”

去年的立夏民俗演出也展示了“鬥蛋”遊戲。鬥蛋是小孩子們玩的遊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囵蛋(蛋殼不能破損),經冷水浸過,然後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兜裡,讓孩子們挂在脖子上。鬥蛋的規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了殼的為輸,然後把蛋吃掉。至于為什麼要鬥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難”。

立夏之日,吃罷午飯,還有“稱人”的習俗。海澱區蘇家坨鎮每年立夏之時也“稱人”。據蘇家坨鎮西小營村的劉志宏老人回憶,小時候到了立夏節氣,大人有時候拿一杆大秤,在喝立夏粥那兒,讓小孩子直接用手拽住秤鈎稱體重,有時候要稱大人,就用秤鈎挂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在凳子上稱。

喝立夏粥鬥蛋稱人(喝立夏粥鬥蛋稱人)7

沈藝介紹說,古代稱人時,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要講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對于稱人的民俗,清代詩人蔡雲詩曰:“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秋千戲卻非。為挂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二十四節氣都有其獨特之處,立夏也不例外。它是一個萬物欣欣向榮的節氣,一個給農民帶來無限希望的節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