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視頻截圖。
文|與歸
“我等着給孩子喂奶呢”,“把我奶都氣沒了”,“我要全國最大點擊量”……
12月5日,一段“哺乳期的‘寶媽’與機場工作人員發生争執”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大緻内容是一位自稱在哺乳期的“寶媽”,趕飛機遲到了,在登機口要求航空公司再派一輛擺渡車将她送到飛機上機處遭拒,因此與工作人員發生争執。
事後,涉事航空回應稱,事發航班登機口關閉時間為早上6點30分,該女士到達登記口時間為6點32分多。“我們跟她反複解釋,飛機上有100多名旅客,不可能因為她耽誤其他旅客的行程,希望她能夠理解,并告知有後續航班的話,可以乘坐。”
經常出行的都知道,無論是火車、高鐵、飛機,都是講究“過時不候”的。這裡的“講究”,并不是說就是毫無道理的死規矩,而是事關整個交通線路、站點、班次的協調工作。尤其是對航班密度、客流量較大的機場而言,就更加需要在時間上追求精準。按時關閉登機口,機場也是在保障其他乘客的權益。
站在個人的角度講,僅僅差了兩分鐘多卻不能登機,确實心裡不舒服。但對于一個具備公德和理性的個人來說,這種“不舒服”的後果,不應該讓機場工作人員承擔——争吵、撒潑等行為,除了顯得個人素質差外,并不能獲得現實中的便利。
在機構與個體的矛盾沖突中,對于指責個體,我們确實應該持謹慎态度——因為相比工作機制的改進,人的個性更難改。而在某種程度上,身為個體的人不該、也不必完全改成嚴絲合縫的機器人。
但是,規矩就是規矩,既然選擇了乘坐航班,就應該遵守已經約定俗成、明文在案的規矩。
亮出自己是哺乳期的媽媽這一身份,本就是一種奇特的腦回路。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倡導要給予“寶媽”更多的便捷和善意,但這并不是可以獲得特權的理由。自恃“寶媽”身份大鬧機場,這就不是“寶媽”,而是“媽寶”了。
當然,也有網友建議,如果有足夠的擺渡車和司機,在不影響機場秩序的情況下,也可以協調出來一輛,但這個成本誰來承擔,卻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而且,如果這次遲到兩分鐘,機場給開了口子,下次有遲到三分鐘的要不要也“協調”一下?規矩一旦被開了口子,就會被援引、被重複利用,然後“豁口”越磨越大,最終走向無序。
一些人之所以拎不清,錯在自己卻還理直氣壯、咄咄逼人甚至撒潑大鬧,就在于沒有明晰:服務要講究人性,但規矩就是要“不近人情”才能稱之為規矩。往大了說,這也是從人情社會走向法治社會的要求,這需要社會大衆思維方式的轉變。
□與歸(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校對: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