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象征和比興手法的區别

象征和比興手法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05:30:45

前些天,有朋友留言:“芳草已雲暮”(出自韋莊的《章台夜思》),是用的比興手法還是比喻手法呢?

比興和比喻,這兩種手法很相似,确實容易讓人混淆。

很多人在網上隻能查到它們定義上的差别,然後似懂非懂,等到自己讀詩的時候,還是不懂怎麼區分。

所以我總結了它們的三個不同點,讓您以後不再弄混淆。

在此之前,我們先重溫一下比喻和比興的定義。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比興:既有比喻,也有起興。

我們可以看出,比興和比喻在定義上的區别是:有沒有起興。

針對它們定義上的區别,我總結了三個不同點。

1、在比興句中,一般隻有喻體,沒有本體和比喻詞;而在比喻句中,三者都可以有。

比喻,我們都很清楚,分為明喻(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暗喻(隻有本體和喻體,沒有比喻詞)和借喻(隻有喻體)。

(1)那麼比興句中,為什麼不能出現本體和比喻詞?

因為起興的定義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而“他物”就是指“喻體”,“本體”隻能通過“喻體”引出來。

如果在比興句中就出現了本體,就不是“先言喻體”了。

象征和比興手法的區别(比興和比喻有何不同)1

大漠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

“雪”和“鈎”是喻體,“大漠沙”和“燕山月”是本體。

很明顯,“本體”不是通過“喻體”引出來的,所以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興句。

(2)那麼如果省略本體,隻有比喻詞和喻體呢?

比如司馬池的《行色》。

冷于陂水淡于秋,遠陌初窮到渡頭。

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遣一生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的意思是,好像池塘的水一樣冷,好像秋色一樣淡。(這裡的“于”可以理解成“比”,也可以理解成“好像”,我們在這裡理解成“好像”)

這一句的本體被詩人省略掉了,直接用了兩個比喻。

但我們可以根據詩題和後一句的語境,推斷出這一句的本體就是“行色”。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句的“本體”并不是由“喻體”引出來的,而是隐藏在詩題和後一句的語境之中。

所以這也不是比興句。

2、在比興句中,本體一般出現在喻體之後或者不出現,不會在喻體之前出現;而在比喻句中,本體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出現。

原因還是一樣,起興的定義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如果本體出現在喻體之前,那麼就不是“先言他物”了。

象征和比興手法的區别(比興和比喻有何不同)2

落花

比如“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有人認為,“東風無力百花殘”是比興句,用來比喻并且引出“相見時難别亦難”。

但這不符合起興的定義:本體已經在前面出現了,還需要喻體引出嗎?

如果這一句是比興的話,那麼後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不是也是比興呢?

顯然,這都是比喻句。

再比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喻體是“梨花”,而本體是“飛雪”。

本體在喻體之前已經出現,所以這一句是比喻句,不是比興句。

那麼如果不出現本體,有沒有可能是比興句呢?

也是可能的。

比如“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

芳草,比喻美好的時光。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美好的時光已經逝去,但是故人還沒有來。

雖然沒有出現本體,但是這一句引出了“故人”。

而“故人”,就是詩人的“所詠之辭”。

所以即使沒有出現本體,但這一句仍然是比興句。

3、比興句,通常不單獨出現在文章末尾,但并不一定隻能出現在文章開頭,而比喻句可以出現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比興的目的是引起“所詠之辭”,而到了文末,後面已經沒有内容可以引出了。

而比喻句是可以單獨出現在文末的,比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再比如“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

很多人認為,比興句隻能出現在開頭,這也不對。

象征和比興手法的區别(比興和比喻有何不同)3

秋風

比如劉禹錫的《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别,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飕飗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這首詩頸聯的意思是:我想見秋風,就像馬拳毛抖動想吃邊草,就像雕睜開睡眼斜看青雲。

這兩句沒有本體和比喻詞,而且既不是在開頭,也不是在末尾,但是這兩句引出了尾聯詩人出門看秋風的動作。

而出門看秋風,就是詩人的“所詠之辭”。

所以這兩句也是比興句。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尾聯,比興句就在文末了,我們還能讀出詩人的“所詠之辭”嗎?

很顯然不能。

這就是比興句不能單獨出現在文末的原因。

但是,比興句也不是一定不能出現在文末,先秦詩歌中經常出現結興的情況。

不過前提是開頭、中間都會使用比興,在《離騷》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不展開介紹了。

4、小結

以上三點是我根據比興的定義總結出來的區别,以便于大家讀詩時快速做出判斷。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判斷某句詩是不是比興句,關鍵在于本體是不是由這句詩中的喻體引出來的,如果沒有本體,就要看喻體是否能引起詩人的“所詠之辭”(詩人想要表達的事物或者感情)。

當然,您還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即使有本體,但本體并不是詩人的“所詠之辭”,這需要單獨仔細判斷。

以上,如果有不妥當的地方,懇請您指出。

文末,我留兩句詩給大家想一想,這兩句是不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呢?

(1)“錦瑟無端五十弦”。(出自李商隐的《錦瑟》)

(2)“天意憐幽草”。(出自李商隐的《晚晴》)

歡迎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