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不少網友學了個新詞:賒歌。詞是這麼來的——
最近有媒體報道,流量明星蔡徐坤的新專輯《迷》已發布了4個月,但是原本應有11首歌的專輯竟然隻上線了5首,剩下6首歌一直未上架,甚至有的歌曲連名字都沒有。而且,這張專輯有着創造平台“殿堂史詩唱片”的認證記錄,銷量已經突破324萬張,總銷售額超過8424萬元。
歌迷花了錢,買了專輯,卻還有一半新歌聽不到。亮眼的銷售成績背後,這樣的發行方式也如專輯名稱一樣,讓人迷惑。網友們因此戲稱其為“賒歌”,或“貸款發歌”。當然,更多的是質疑的聲音,這不就是為了保持熱度、提前收割流量嗎?
引發廣泛質疑後,8月30日,蔡徐坤一次性上架剩下6首歌中的5首,還有一首顯示“即将上架”。8月31日下午,@蔡徐坤工作室 發布緻歉信。
不少粉絲為蔡徐坤洗地:這“飯圈”的事兒,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粉絲自願“為愛發電”,有何不可?
自願歸自願,違法歸違法,這是兩碼事。法治社會,任何商業行為都不能遊離在法律之外。預售行為是否合法的關鍵前提是,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頁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費者該産品将“先收費、後期交付”,且類似條款需要在頁面上予以重點提示,否則即為沒有盡到足夠的說明義務。無論是蔡徐坤工作室的宣傳微博還是音樂平台的售賣頁面,均未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費者,該産品将“先收費、後期交付”,此舉已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甚至涉嫌虛假宣傳。
其實,“賒歌”隻是“飯圈”文化的冰山一角。一段時間以來,從涉案被捕到偷稅被查,從被爆性侵到不尊重曆史被封,從極端粉絲挑起罵戰到瘋狂刷榜控評,流量明星接連失德失範,更有人借“頂流光環”行違法之事,類似過度營銷、打榜等成本低、收益快、利潤高的“割韭菜”模式,也是很多流量明星及其公司的慣常操作,網絡生态環境被搞得一片烏煙瘴氣。
重病要下猛藥,歪風還須重拳!9月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從嚴整治藝人違法失德、“飯圈”亂象等問題,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堅決抵制高價片酬,嚴肅懲戒片酬違規、“陰陽合同”、偷逃稅行為等,樹立崇德尚藝的行業風氣。
此外,近來,中央網信辦、中宣部等多部門接連發出通知,劍指流量至上、畸形審美、“飯圈”亂象、藝人違法失德、偶像養成等文娛領域出現的問題。多平台下架明星榜單,查封違規賬号。毫不誇張地說,“飯圈”生态正在徹底重構,流量“野草”正在被連根拔除。當然,重拳想要取得實效,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監管部門和公衆的監督,也靠每一個粉絲的克制和理性。
有網友這樣感歎,當“韭菜”不能随意收割,當流量成為泡沫,當瘋狂的浪潮漸漸退去,我們才看清,到底誰在“裸泳”。
流量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助推優質偶像走得更高更遠,也可以讓喪失底線之人劣質藝人自食苦果。如今,擺在藝人面前的路很清晰:崇德守法,潔身自好,靠實力赢得觀衆的喜愛,讓作品配得上頭頂的光環!
來源:法治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