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于謙舍身護國

于謙舍身護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8:02:28

于謙舍身護國(粉骨碎身全不怕)1

于謙,字廷益,号節庵,世稱于少保,是明代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與嶽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傑”。《明史》稱他“英邁過人,曆事三朝”。他的命運與明朝兩次重大事件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次“土木之變”使他成為救世英雄,舉國擁戴;然而“奪門之變”又使他以“謀逆之罪”命喪刑場,可謂是悲喜兩重天。 于謙的一生是戲劇性的,既是千古英雄,也是悲劇人物。那麼在“土木之變”這場明朝的北京保衛戰中,隻是一介書生的于謙到底是如何力挽狂瀾的?而他本人一身正氣,“奪門之變”中的同僚又為何要倒戈相向呢?

少年立志 文天祥是偶像

于謙生于書香世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在官場上頗有政績。父親于仁雖未出仕,但“性好經史,取古人之嘉言善行以為法。”因此,于謙自小便被寄予厚望,他也不負衆人期望,自幼聰穎,“少讀書,手不釋卷,過目辄成誦”。 有一次于謙随家中大人去清明掃墓,路過鳳凰台時,他叔父出了個對子要他對,上聯是“今朝同上鳳凰台”;六歲的于謙馬上對曰:“他年獨占麒麟閣”。大人們聽了,都說于謙志向遠大,贊歎不已,他的叔父還說:“此小兒,乃是我們家的千裡駒啊!”

兩年後,于謙成為縣學生員。當時,有一巡按到他家鄉的一座寺院遊玩。随從官員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作了上聯:“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一行人面面相觑,竟無人對出。當時于謙也在場,便随口應道:“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對仗工整,衆人無不拍手稱妙。 于謙天資聰慧不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刻苦勤奮。除了學習傳統的四書五經外,他還經常研讀兵法史籍。諸葛亮、嶽飛、文天祥都是于謙的偶像,他尤其崇拜文天祥,不僅在書齋牆上挂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還在上面題詞,稱贊文天祥“徇國忘身,舍生取義;甯争而斃,弗苟而全”。可見于謙少年時便将文天祥作為榜樣,而他也用餘生踐行了自己的志向。 “土木之變”力挽狂瀾

據說于謙七歲時,曾有一個僧人斷言他是将來的“救時宰相”,日後必有大的作為,不論這個傳說是否屬實,但于謙的确在後來的明朝北京保衛戰中成就一世英名。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鐵騎大舉南下,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親征,明軍精銳在土木堡幾乎被全殲,英宗也被瓦剌俘獲。這場形如兒戲的禦駕親征和突如其來的變故,被後來的曆史學家稱為“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邊緣。也先大軍磨刀霍霍向北京而來,而明朝一方,英宗親征時就已将京畿大軍悉數帶出,導緻京城防備空虛,再加上人心大亂,許多人攜帶家眷,紛紛南逃,國家俨然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在逃跑言論甚嚣塵上之時,隻是一介文弱書生的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北京。 國難當頭,首要問題是安定人心。朝臣把土木堡慘敗的原因歸結到宦官王振身上,王振黨羽馬順當朝呵斥官員,激起百官不滿,兩派大打出手,一片混亂。于謙一面阻止官員群毆,一面攔住監國王,讓他宣布馬順等人死罪,赦免參與毆鬥的官員,懲治禍國殃民的宦官,王一一照做,混亂才得以平息。

也先企圖以英宗為籌碼要挾明廷。但當時太子年幼,監國王又不願收拾爛攤子。于謙就自告奮勇找到王,力勸其擔起重任。在于謙的勸說下,王最終同意登基稱帝,年号景泰,史稱代宗。明王朝新的政治核心重新建立起來。

在新皇帝的支持下,于謙集結了20餘萬大軍。他将大軍兵分九路,鎮守于九大城門之外,主動迎接也先挑戰。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但眼見明軍旌旗獵獵,嚴陣以待,便已經心虛。雙方激戰五天,也先沒有讨到任何好處。當得知勤王兵馬正陸續趕往北京時,他擔心腹背受敵,就決定連夜撤退。 至此,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更為難得的是,戰後對于謙論功行賞,于謙卻說:“讓敵人打到京城,是做臣子的恥辱,怎敢以此邀功!”

“奪門之變”含冤而死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突然染病,卧床不起。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三人趁機發動政變,把英宗接到奉天殿,上朝聽政,又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但是想要殺掉于謙這樣一位有功于社稷、為官清廉的大臣并不容易,因此,英宗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下,用曆史上慣用的“莫須有”手法,以“謀逆”的罪名将于謙處以極刑。本來英宗對于殺于謙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但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奪門就沒有正當的名義。”英宗這才下定決心。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千戶白琦還請求把于謙的“罪名”刻闆印刷在全國公布。于謙被殺之後,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都驚呆了,原來,于謙一直過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家裡家裡除了代宗賜予的寶劍和生活用品外,别無餘物。

曆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南宋時,愛國英雄嶽飛力主抗金,卻被奸佞小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三百年後,抗擊蒙元入侵的于謙同樣以“意欲”謀反罪被處死。巧的是,兩人死後都被安葬在杭州美麗如畫的西子湖畔,清代文人袁枚對兩人有高度的評價:“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兩袖清風一生清白更勝石灰

于謙一生為官清廉,不貪不斂,上不攀附權貴,下不賣官鬻爵,既不請客送禮,更不貪污受賄。他未仕前的一首《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脍炙人口,是他對自身廉潔奉公的期許。

據說,後來的于謙當"兵部侍郎"時,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有一次巡撫河南,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為,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于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搜刮的危害,清廉的必要,輿論的反應,勸谏的苦心,盡在詩中。果然,最後于謙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便常

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悔之晚矣

中國不是有句老話叫“牆倒衆人推”,于謙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在于謙被抄家的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因為于謙素有清廉忠國之名,深得百姓和文武愛戴敬重,此刻抄家的官員來到于謙府上,也不禁潸然淚下,因為于謙的家中,除了皇帝禦賜的服袍與劍器之外,竟然家徒四壁。官兵中有人甚至為于謙灑下一杯酒,祭奠于謙。都督同知陳逵也被感動,為于謙收了屍。這些事情傳出去後,于謙的忠義名聲遠播,負責斬殺他的劊子手聽了,自覺罪孽深重,唯有一死才能謝罪,最終選擇了自盡。

在諸多的事情面前,明英宗也十分後悔,但是他再怎麼悔恨也已經無濟于事,明朝損失了一位忠臣成為事實,再也無法挽回了。隻留下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給後人引來無限遐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