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長江大橋全景 李正林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7日訊(記者韓玮 通訊員隋業輝 陳嘉倫 葉常清)世界首條外海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5.6公裡海底隧道目前正在“精裝修”,下月即将進入隧道及兩個人工島的瀝青路面鋪裝,年底具備通車條件。中國交建的建設團隊創造了1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沉管沒有一條裂縫,在46米水深下“滴水不漏”的奇迹,為海底隧道實現120年安全運營奠定堅實基礎。近日,長江日報記者深入島隧工程一線,見證總部在武漢的“橋隧建設國家隊”參與的超級工程,聽中交二航局建設者揭開背後的秘密。
海底隧道“精裝修”打造最美隧道 年底具備通車條件9月12日上午8點52分,記者在中交二航局建設者帶領下,從位于珠海淇澳橋畔的港珠澳大橋1号碼頭登船,經過1小時的航行颠簸,抵達了伶仃洋上的西人工島。島上一片繁忙景象,這裡将作為港珠澳大橋工程的辦公服務區。坐上電瓶車,便進入與島連接的沉管隧道,“做最美隧道”的标語随處可見。行駛在雙向6車道的隧道内涼風習習,穹頂上是黑色防火闆,兩邊牆面上是白色搪瓷鋼闆裝飾。頭頂上如黃龍一般的臨時通風管,即将被每隔百餘米一組的射流風機取代,用于隧道永久通風。
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部副書記葉長榮介紹,二航局制定了沉管預制方案和工藝标準,承擔了一半的沉管預制,還包括東、西人工島及隧道内的小構件、香港接線箱梁預制,隧道内的裝飾裝修,島隧的全部路面鋪裝。“島隧但凡看得見的地方都是我們做的,所以必須精細。”
在隧道中部下了車,葉長榮來到隧道一邊的檢修道處。記者發現,隧道内兩端的檢修道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看上去光潔平整如豆腐,摸上去更是平滑。”采訪時正好碰上一支外地考察團,大家都用手摸了摸。
隧道内部 李正林攝
島隧項目副經理兼副總工劉經國透露,即便檢修道這樣的小構件預制精度都在1毫米以内,按照規範其實3到5毫米就夠了。
中交二航局島隧項目部總工張洪介紹,隧道内每一個邊角的處理、整體線形、平整度都精益求精。為了使通車後行車者的視線柔和美觀,兩邊白色裝飾闆的光澤度和反射率均經過科學研究确定,隧道内混凝土構件不允許有氣泡或裂紋。“當初小構件試生産前後試了100多次,不斷優化改進配合比和施工工藝,花了整整3個月,才達到最佳成品效果。”
在雙向行車道的中間是管廊區,廊道最上層是排煙通道,第二層是人員安全應急通道,最下層是集合各種管線的綜合管廊。隧道内每隔135米設有一個安全門。
防火闆和搪瓷鋼闆都具有防火功能,如遇火災,可在1200攝氏度極限情況下,保證2小時内混凝土表面溫度不超過380攝氏度,隧道結構不受影響。
從5.6公裡的隧道出來,就是東人工島,這裡将作為旅遊觀光區,正在建設一座酒店。酒店大斜面階梯廣場上,工人們都是腳穿白襪、戴着白手套幹活。中交二航局島隧項目部副經理兼副總工遊川說,整個廣場是預制的清水混凝土,精度控制在1毫米。“這裡距離香港較近,今後遊客可以在廣場上休閑,站在高處看海景,還能看到香港機場。”
東人工島以東,就是香港接線橋梁段,記者在粵港分界線處隔着護欄和鐵絲網看到,香港段橋梁已經成形,工人正在進行橋上護欄等附屬結構施工。每隔兩三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從頭頂轟鳴而過。香港很近了。
據悉,9月底前隧道内的附屬工程全部完工,10月至11月将進行兩個人工島及隧道路面鋪裝,12月底由橋梁、人工島、隧道組成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将具備通車條件。
“打造‘滴水不漏’的隧道,同時承諾能用120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我們要打破魔咒”國内外有很多著名的沉管隧道,諸如連接瑞典和丹麥的厄勒海峽隧道、日本東京港Daiichikoro 隧道、韓國釜山隧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隧道等。隧道建設中的防水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到目前為止尚未根本解決。
張洪表示,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每節長180米、重8萬噸,重量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
沉管混凝土澆築 李正林攝
“打造‘滴水不漏’的隧道,同時承諾能用120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我們要打破魔咒。”
對于鋼筋混凝土的隧道來說,一旦施工把控不嚴,但凡出現一絲裂紋,海水就會滲進鋼筋進行腐蝕。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深處位于水下46米。海底隧道所處的珠江口海域海底環境異常複雜,海中含沙回淤速度快,海底潛流、暗流多,隻能在工廠将沉管預制好,再運至指定位置下沉。歐洲厄勒海峽隧道是世界首例工廠法沉管預制。“國外對這種技術保密,我們也曾去考察,但能得到的東西非常少,隻能靠自己研究。”就這樣,第一根鋼筋加工、綁紮,第一塊模闆預制、第一方混凝土澆築、第一次頂推……中交二航局成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廠法預制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鋼筋加工和綁紮,精度必須達到毫米級,張洪幹脆蹲在現場看工人操作。那些時候他一天就要接一兩百個電話,都是反映問題。
為了保證沉管能用120年,混凝土的質量至關重要。為此,僅配合比一項就進行了兩三年實驗。為了保證混凝土不出現一絲裂縫,入模溫度不得高于25攝氏度。“原材料一進場,就讓它不見天日,采取噴淋噴霧降溫,攪拌時加冰,運輸過程中罐車、泵管全部包裹得嚴嚴實實。”為了保證混凝土振搗均勻,工人必須鑽進鋼筋籠内僅50厘米的狹窄空間内操作,采用大功率空調通風降溫。
頂推也是難題。一節“沉管航母”被分成8個節段,在流水線上預制,經千斤頂頂推拼接而成,每一節由192個千斤頂來支撐。“同時控制100多個千斤頂,如此大體量的混凝土管節頂推國内尚屬首次,一旦出現不同步,沉管就會拉裂。”張洪如今回想起來還膽戰心驚:“第一次頂推時,我就有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一個大管節造價一個億啊,不能廢。”曾發生驚險時刻,都及時發現化解。
從一開始的頂推不動,100多米的距離要花上一個月,到後來慢慢摸索,将不鏽鋼面闆打磨得能照出人影,滑闆厚度、潤滑油都進行優化,平均5到7天就能将一節管節頂推到位。
今年5月2日,沉管隧道最終接頭安裝到位,海底隧道連為一體,在洶湧暗流中完成“海底之吻”,合龍難度堪比“天宮”對接。
張洪透露,最終接頭的高流動性混凝土配置和澆築也由二航人完成。它類似夾心餅幹結構,有一個鋼的外表,混凝土的心。為此,設計攻關花了3年,施工攻關又花了1年多。“我們用6種混凝土原材料反複實驗了70多組配合比,澆築了數百個小試件,數十件大模型,隻要混凝土超标就直接報廢。”
他還記得, 那些日子經常連夜開會解決問題。“開會不看時間也不問飯點。”原總工周光強一年換了好幾本筆記本,有記載的會議達到1000多次。
“我們就盼着它通車了,到那時我們可以很坦然而自豪地離開這裡”距離年底完工具備通車條件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從2011年進場至今,二航局一直保持着800人左右的施工隊伍,在海中孤島上堅守7年。
記者此番第一次登上西人工島,視線裡除了黃色的沙和白色集裝箱,再難見到其他色彩。島上的生活用水、吃的菜、建築材料等一切物資都要從對岸的珠海經船運輸。
2011年9月,陝西人劉經國來到桂山島的沉管預制廠,一待就是3年多,2014年底,他帶領他的團隊來到西人工島,開始隧道内部裝修,如今又過去3年。“桂山島雖是荒島,但幾公裡外起碼還有居民,而西人工島孤懸大海,隧道内也如同完全封閉的孤島,很多同事和工人不适應。”劉經國想了很多辦法,給大家搞培訓,心理輔導,放電影、打籃球,讓大夥充實起來。
他手上戴着一個運動手環,每天在隧道和島上10公裡以上的行走,讓他總能在朋友圈中排第一。而很少人知道,他行走的坐标在伶仃洋上,深入40多米海底,連接粵港澳三地。
劉經國的家在湖北麻城,自從幹上港珠澳海底隧道,他就難得回一次家。去年孩子過“六一”,他隻回去待了一天就被電話催回隧道,今年同樣是“六一”,他剛到家,又因有問題急需處理,不得不坐上淩晨4點的飛機返回島上。他如今已經成為隧道“裝修大管家”,少不了他。
80後的重慶人張洪說,他和所有的二航人一樣,永遠忘不了這最艱辛而又最充實的7年,鏖戰伶仃洋,中國的公路沉管隧道從江河走向海洋。“我們就盼着它通車了,到那時我們可以很坦然而自豪地離開這裡。”
【編輯:祝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