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詩詞中,有這樣一類詩詞,
它們回旋往複,重章疊唱,
讓人不斷詠唱,給人以繞梁三日之感。
這種重章疊唱的手法源于《詩經》,
後代詩家亦有佳作,
今天,我們來欣賞這些回旋往複的詩詞。
重章疊句,是指文學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語句重複出現的一種表現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氣氛,深化詩的主題,增強詩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感情得到盡情的抒發。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疊句在《詩經》中表現得猶為突出。這首《蒹葭》中,詩中後兩章隻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變化之中又包含了穩定,語義的往複推進,朗朗上口,其音樂性也顯露無遺。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歌辭隻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複。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闆,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複詠唱,餘味無窮之妙。
《黃鶴樓》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為七律詩,格律非常嚴格,在這首詩中,“黃鶴”的重複出現,不僅沒有破壞這首詩,反而帶來意外的效果。
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複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曆曆”、“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铿锵,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的律詩中脍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長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長相思,上下兩片的起句都是用的疊韻。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片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全詞的語言簡單,卻流暢和諧,極具音樂美。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詩寫愁苦,上片,連用兩個“愛上層樓”,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将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下片,連用兩個“欲說還休”是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也是緊連下文,抒發心中之愁。
《長相思》
宋·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
誰知離别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邊潮已平。
本詞采用了《詩經》以來民歌中常用的複沓形式,在節奏上産生一種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它的顯著特點是反複詠歎,情深韻美,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
林逋沿襲傳統,充分發揮了此調獨特的藝術效應,又用清新流美的語言,唱出了吳越青山綠水間的地方風情,使這首小令成為唐宋愛情詞苑中一朵溢香滴露的小花。
《蔔算子》
宋·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詞亦采用了重疊複沓的句式。全詞以長江水為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複疊回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隽永、玲珑晶瑩的風神。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去年元夜時”和“今年無夜時”,通過主人公對去年今日的往事回憶,抒寫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寫出了伊人的美麗和當日相戀的溫馨甜蜜,又寫出了今日伊人不見的怅惘和憂傷。
運用疊句,對比強烈,亦可從中看出主人公内心的起伏變化。詞的語言通俗,構思巧妙,上片寫去年,下片寫今日,重疊對應,回旋詠歎,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風味。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這是一首悲秋感懷之作,不但寫傷秋的情懷,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對父母的挂念。作者先寫秋葉和秋雨勾起了心裡的煩愁。
此曲采用作者慣用的重詞疊字手法,善用數詞人曲,如“一聲”、“一點”、“三更”、“十”、“二”等,給人以回環複沓,一詠三歎之感。全曲情景交融,用典用對,貼切自然,不愧為“情中緊語”。
來源:微信公衆号“詩詞大會賞析”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