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防疫工作,我們的進館要求會比以前更加嚴格。”上海市群衆藝術館館長吳鵬宏說。
時隔4個多月,上海市群衆藝術館于7月19日恢複開放。場館開放時間為每天9時至17時,市民需提前在群藝館公衆号或小程序“文旅一碼遊”實名預約,或在館門口掃描二維碼現場預約。入館時需在大門口出示“随申碼”或者身份證、測溫,查看72小時内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館内全程規範佩戴口罩。館内部分封閉的活動場所門口,包括新開設的輔樓二樓非遺圖書館,定期放映公益電影的四樓多功能廳,以及将要開放的一樓上海星舞台,市民需再次掃“場所碼”登記後進入。
“希望這套标準化流程,能給各區館以及市民身邊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做好示範。”吳鵬宏說。
場館升級,增設滬語牆
上海市群衆藝術館在回歸的同時,場館全新升級,一樓西側增設滬語牆,帶領觀衆了解上海方言;二樓東側“非遺會客廳”與原“青年中心”兼容,荟萃上海極具海派特色的非遺項目;輔樓二樓新設的非遺圖書館存有上千冊圖書、連環畫等可供免費閱讀。
“三青四綠”“有花露水”“木知木覺”分别是什麼意思?“羅宋湯”“炒冷飯”竟然也是上海話?“嘎山湖”的正确寫法原來是“嘎山河”?翻一翻牆上的詞條翻闆,無論是完全不了解上海話的遊客,對上海話一知半解的新上海人,還是自認為對方言了如指掌的老上海人,都能找到樂趣。場館恢複開放首日,已有年輕觀衆在這裡流連忘返。
市群藝館策展人周蓓麗介紹,今年群藝館的公共文化牆推出“上海閑話知多少”滬語文化推廣内容,希望通過生動的互動展示,向市民普及基礎的滬語知識。牆上的詞條内容均出自錢乃榮編著的《上海話大詞典(拼音輸入版)》。對于“滬語牆”内容的把關,邀請滬語專家丁迪蒙進行指導和審閱。
了解上海話的一大途徑便是走讀這座城市。由上海“一江一河”手繪地圖組成的一面互動語音牆充滿海派風情和現代設計元素,适合拍照打卡。點一點上面的紅色按鈕,可以聆聽上海地鐵十六、十七号線滬語播報員牛美華用标準滬語朗讀講述這些建築的淵源和故事,領略海派老建築、工業文明遺址和城市會客廳的風采。
在群藝館二樓,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共同打造的特色文化空間“非遺會客廳”,與原“青年中心”兼容,擺滿琳琅滿目的海派非遺産品。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秘書長曾紅介紹,非遺會客廳首批展品彙聚了明清家具制作技藝、食品制作技藝、茶制作技藝、玫瑰花栽培技藝、海派旗袍制作技藝、末茶制作技藝等,未來該空間将集靜态展示、動态演繹、文化交流、教育培訓、文創售賣等功能于一體,既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項目保護單位搭建傳承平台,也為市民營造文化休閑、非遺體驗的新去處。
電影開始放映,演出還需等等
7月19日下午,剛剛下了一場雨,在四樓的多功能廳裡,有近十位觀衆在靜靜欣賞《真的你,假的我》。門口擺着一個場所碼,進入多功能廳的人都需再掃一次。負責放映的市群藝館陣地管理員錢偉峰介紹,由于剛剛恢複開放,來的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觀衆,大家掃碼入場、隔座入座等都很配合。“我們會按照場館要求進行消殺,查驗觀衆場所碼、電影票,嚴格執行50%上座率,并全程監督觀衆是否規範佩戴口罩。”他介紹,接下來還會考慮使用座位套的方式,進一步做好隔座措施。當下正值暑期,除了周二上午固定放映紀錄片外,其他排片以國内外優秀動畫片為主,考慮到老年人的觀影需求,也會排一些他們喜歡的紅色主題電影。
在群藝館公共區域,一系列主題展覽正在舉辦。“十年同行 向美而生——上海市民文化節回顧攝影展”展示了十年來上海市民文化節的發展曆程,也是參與其中的市民與之共同成長的難忘記憶。“同心築堡壘——疫情防控專題網絡攝影展”由上海藝術攝影協會主辦,展現上海各界積極抗疫感人瞬間,緻敬為這個城市默默付出的人們。
為做好防疫,群藝館内公共區域早、中、晚進行三次消殺,其中電梯間、公共衛生間每2小時消殺一次。大門口、服務台、電梯間、公共衛生間均配備擦手紙、消毒洗手液、無接觸手部消毒、免洗洗手液等。館内所有職工(含駐館單位)實施嚴格的健康管理,每2天1次核酸,每天1次抗原、每天上下班兩次測溫并登記。
吳鵬宏介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況下,館三樓的線下培訓課程、群文團隊排練、文化講座、藝術導賞,以及一樓星舞台等公益演出都有望于8月恢複。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也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有望于8月啟動報名,9月開班。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攝影:賴鑫琳
來源:作者:鐘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