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劉怡婷
為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創新作業形式、助力減負提質,浙大教科附屬沈括小學開展了數學“X”作業秀。數學組教師們緊扣教材内容,與教學同步,設計出新穎、獨特的作業。通過改革和創新作業形式,孩子們興趣高漲、參與積極、效果明顯。
顔潇钿老師所帶的103和104班的小朋友,是怎樣發揮創造和動手能力來“做數學”的呢?
顔老師說:“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就是七巧闆,讓孩子去動手拼一拼七巧闆多好!除了畫一畫、拼一拼,還可以讓他們剪一剪、貼一貼、超輕粘土捏一捏,原本就希望形式多樣,何不放開了形式讓孩子們自己去設計呢!‘做數學’的想法就這樣跑出來了。于是緊扣教材,我們已經展開了七巧闆拼畫、繪制20以内退位減法表、解決問題、分類與整理這四大闆塊的創作。”
七巧闆拼畫
神奇的七巧闆可以拼出成百上千的圖案,把他們拼到畫紙上,再加上背景,就是一幅獨一無二又富有創造力的佳作啦!
繪制20以内退位減法表
在課堂上整理20以内退位減法時,總是亂亂的。一到動手做表格,竟變成了有序而美麗的藝術品,好多孩子還能自發地在表格旁邊把發現的規律記錄下來!
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好多小朋友的大難題,但通過自己出題、畫題、寫題,還有繪制數學小報、整理思維導圖等形式,好多題目中的困惑不知不覺就迎刃而解了!
分類與整理
在分類與整理這塊,孩子們大膽設計,形式多樣,有将房間裡的雜亂物品分類的,有将海裡的魚蝦蟹分類的,有将冰箱裡的食物分類的,還有對垃圾進行分類的……孩子們真的把數學上的分類與整理運用到了生活中去!
作品一展出,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趕來欣賞,還會加上自己的評價,這就是他們在思考、學習的一個過程。尤其是在課間,看到有小朋友趴在地上臨摹自己喜歡的作品,老師所希望的效果達到了。
浙大教科附屬沈括小學的學科教師們在“做中學”理念指導下,積極投身各樣的微課程開發和作業形式的變革,讓孩子們的學習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和高效起來。
“做數學”不是簡單的“做”,而是在緊扣教材的前提下,放開形式讓孩子們去大膽設計、動手創造。既保持與教學同步,又讓孩子活躍思維、解決困惑、鍛煉能力、提升興趣,真正做到減負與提質并行。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