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标下的新思維?新課标取代舊課标有着不容置疑的優勢,傳統教學注重的是“教”的結果,即學生是否達到教材知識目标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唯一的,絕對的權威但是,新課标注重的内容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即不僅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更要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态度,在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的互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小學數學新課标下的新思維?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新課标取代舊課标有着不容置疑的優勢,傳統教學注重的是“教”的結果,即學生是否達到教材知識目标。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唯一的,絕對的權威。但是,新課标注重的内容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即不僅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更要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方法,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态度,在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尊重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的互評。
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标準》統籌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内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在各個教學學段中,《标準》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内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要改革教學方式,在數學教學内容的結構、呈現方式上必須進行轉變做到情景化、問題式,必須從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要強調呈現的基本模式是:創設情景—師生互動—應用拓展—鞏固反思—作業質疑。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動手操作,開展實驗、實際測量、統計調查、規劃設計、思維遊戲、師生共探、小課題研究等)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課标一方面增加了現代數學中具有廣泛應用性的數學内容,如統計、概率、估算、線性規劃與決策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則增強了應用,強調從實際生活和學生的知識背景中提出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概念的觀點。淡化“能力”一詞的空泛應用,更注重認知方式,認知策略。重視在一般智力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又是數學教學内容需要的觀察、猜測、實驗、分析、綜合、歸納、驗證、推理、概括及想象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通過對學生特點分析,我們發現第一學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能概括事物 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該學段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注意直觀形象性和遊戲活動性。諸如遊戲學習法、競賽學習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組織和吸引低年級兒童積極、主地地學習的有效方法。 随着年齡的增長和學校學習常規的訓練,中年級兒童學習的自覺性、組織紀律性有所增強。與此同時,4~6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伴随着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素質的完善而逐步發展起來。感知能力的發展,注意品質的進步, 記憶中有意識記憶能力的提高,都為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創造了條件,并且該學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在直觀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時,抽象邏輯成分開始增加。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直觀形象水平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的狀态。在他們的概括中,直觀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逐漸減少,抽象的本質特征或屬性的成分逐漸增加。實踐表明,小學三 、四年級的兒童已經能夠學習運用歸納、演繹、類化和對比推理的思維方法。因此,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充分考慮機械識記法和意義識記法的交叉滲透性,直觀形象法和抽象邏輯法的自然過渡性。
結合新課标中對教學方法的要求及小學生的自身特點,數學學習的方式應當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念,經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考教師就關注微信公共号17學堂!
考證考編視頻課全都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