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小學綜合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
一、綜合課程
(一)綜合課程的類型
1、學科本位綜合課程
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
2、社會本位綜合課程
3、兒童本位綜合課程
(二)目前在小學設置的綜合課程
1、《品德與生活》課的性質—活動型綜合課程
(1)社會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2、《品德與生活》課程設計的思路
三條軸線: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
二、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态。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3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1、研究性學習
在基礎教育課程中,增設了“綜合實踐活動”闆塊,研究性學習是該闆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綜合了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優勢,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
4、信息技術教育
三、綜合實踐活動内容的選擇原則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
(2)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
(4)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
第六章 教學實施
第一節 教學概述
一、教學的内涵
1、教學的定義:是教育目的規範下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2、教學的特點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活動的統一。其特點如下:
(1)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
(2)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活動組成
(3)教學具有多種形态,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教學具有課内、課外、班級、小組、個别化等多種形态。
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于教學活動。
3、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
(1)教學與教育
教育包含了教學,二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教育中,除了教學,學校還可以包括課外活動、生産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2)教學與智育
智育主要通過教學來實現,但智育也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實現;教學不僅是智育的實施途徑,也是德智體美勞的實施途徑。
(3)教學與上課
教學與上課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學包括上課,還包括備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課外輔導、學生學習成績評定等一系列環節。
二、小學教學的基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補充:智力是由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組成的,其中思維力是核心。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三、教學的意義
1、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
3、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第二節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有領導的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重點)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二者的關系:
(1)學生的學習以間接經驗為主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教育要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增加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所必須的感性認識,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
二者的關系:
(1)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
(2)能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互轉化的内在機制。
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個别差異。
3、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
二者的關系: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二者的關系: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3)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防止脫離知識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隻強調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兩種傾向,實現教學的教育性。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五個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包括: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3)鞏固知識—教學過程中的必要環節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一、我國中學教學原則(重點)
(一)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含義: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貫徹要求:
(1)要确保教學的科學性
(2)要深入發掘教材和教學情境中蘊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覺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這些教育性因素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4)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二)直觀性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直觀手段的種類:
實物直觀
模象直觀
語言直觀
2、貫徹此原則的教學要求
(1)要正确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直觀是教學手段而不是目的,過多的直觀教具不僅會浪費教學時間,分散學生的注意,而且也會影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2)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相結合
(3)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三)啟發性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要求:
(1)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四)鞏固性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确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這一原則是基于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烏申斯基:複習是學習之母
2、貫徹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理解知識是鞏固知識的基礎
(2)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五)循序漸進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内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原則的要求:
(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六)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含義
是指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标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别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要求:
(1)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标準的統一要求
(2)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基本含義
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緻用。
2、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确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八)量力性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選擇的依據
1、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
2、課程性質和教材的特點
3、學生特點
4、教學時間、設備和條件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